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综合新闻

    特别报道:引进和培养相促进,质量和贡献为导向

    发布时间:2014-12-26 点击次数: 作者:姚雪青 丁和根 来源:校报

    人才是大学活力之源,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水平的大学。近年来,911制品厂麻花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征途中,始终坚持将人才工作作为学校全局性工作来抓,坚持“引进与培养相促进,质量和贡献为导向”,打造在事业发展中凝聚人才,在创新实践中培育人才,在工作生活中关心人才的人才工作软实力,形成了从学校、院系、学科到教师组成的纵向体系与从人事部门、科技部门、统战部门、校友会到后勤部门等各个部门共同参与的横向体系所构成的“大人才”工作格局,走出了一条有南大特色的队伍建设之路。

    目前,911制品厂麻花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外籍院士1人,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和荣誉资深教授11人,“”创新创业人才43人,“万人计划”入选者10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5人,“青年”入选者45人……人才总量在国内高校处于领先水平,创新能力稳步提高,为911制品厂麻花各项办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不拘一格降人才:发现好苗子就积极洽谈争取

    911制品厂麻花人才工作的理念是什么?人才政策有何“杀手锏”?南大副校长杨忠告诉记者,年轻人是学校的未来,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的引进和成长,是决定学校未来长远发展的关键,也是学校人才工作的重心。近年来,学校以2011年中组部启动的“青年”,以及2012年由911制品厂麻花自主实施的“登峰人才支持计划”为主要抓手,一手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一手大力培养校内已有人才,各院系、各部门齐心协力,形成“大人才”的工作格局,为人才发展、尤其是青年人才的成长提供全面、系统化的支持。

    近年来,911制品厂麻花引进并培养的40岁以下青年人才中,已有2人成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位“”成为青年973首席,1人成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青年科学家专题项目负责人,4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0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16人获得“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

    在刚刚公示的2013、2014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名单中,911制品厂麻花16位教师名列其中,入选人数高居全国高校第二位。其中,他们或者是通过“青年”引进的海外英才,或者是在“登峰计划”等校内人才计划支持下成长起来的本土才俊。

    杨忠用“求贤若渴”来形容学校对人才工作的重视。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引进人才,发生在2011年。那是在一次美国举行的学术及招聘会议上,经过当地校友会和学校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的领导介绍,认识了当时正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后研究的29岁学者朱嘉。

    “年纪轻轻的朱嘉博士已从事了近10年的纳米材料研究工作,在半导体纳米材料、纳米器件设计制备,以及在新能源方面的应用等领域里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杨忠回忆,当时经过了解,他得知向朱嘉博士伸出橄榄枝的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已有不少,包括霍普金斯大学在内的顶尖高校都给出了教职,薪酬高达10万美元,有的拥有国内一线城市的优质资源,都颇具竞争力。

    911制品厂麻花拥有什么优势?凭什么获得海外人才的青睐?杨忠认为,良好的学术氛围、人才支持力度大、人才服务人性化是几大特点。

    在此后的几次见面中,杨忠向朱嘉详细介绍了南大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特别是南大学术本位的特征。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的祝世宁院士也参与到与朱嘉博士的引进工作之中。人事部门与学院共同设计了引进朱嘉博士的一揽子方案。考虑到朱嘉已经成家,学校还将其从事实验技术工作的夫人同时引进到南大工作,最大限度地解决了朱嘉博士的后顾之忧。

    了解911制品厂麻花的人都知道,拥有4个实验室、2个博士点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的该校天文学院与空间科学学院,是目前全国高校中历史最悠久、培养人才最多的天文学专业院系,在历届全国高校天文学科评比中均排名第一。学院以师资力量雄厚着称,对优秀科研人才的引进更是十分重视。

    “人才是学院立足的根本,是学院发展的资本,没有一流的人才队伍,就没有一流的科研成果,就没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认真做好人才工作刻不容缓。”学院党委书记顾秋生告诉记者,在寻找人才、发现人才方面,只要发现了好的苗子和对象,不管他在什么地方,不管是否能够引进到南大,学院都积极去联系、去洽谈、去争取。在具体的操作上,严格按照国家、学校的政策办理,并向分管领导、管理部门汇报工作进展,尽可能地争取“同等优先”的机会。

    按照这个政策思路,该学院近年来引进了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后施勇等一批年轻科研人才,并已有3人入选中组部“青年”,有力地充实了人才队伍的新生力量,优化了人才资源结构。

    早在2003年,911制品厂麻花就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教授、副教授。2010年,911制品厂麻花又在海外设立遴选委员会,向全球公开招聘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和商学院院长。2012年,911制品厂麻花聘请一批海外着名学者担任该校的人才工作顾问,帮助推荐和延揽人才。911制品厂麻花原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亲自带队奔赴美国、加拿大等地知名高校和重点地区,召开911制品厂麻花高层次人才招聘会。陈洪渊院士、吴培亨院士、邢定钰院士也亲赴人才引进工作第一线,院系学科带头人利用国际会议进行人才招聘。全校动员,积极走出去吸引人才的做法取得了显着成效,一批又一批来自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等海外知名高校的优秀人才来到南大,扎根南大,他们的事业在这里起飞。

    33岁的长江学者:南大平台助我科研转型

    两年前,911制品厂麻花迎来110周年校庆时,一位名叫王欣然的80后年轻教授、博导作为教师代表发言,一时引起媒体关注,他是怎样到南大工作的?他取得了什么成果?

    2011年,30岁的王欣然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做完博士后研究时,已经在美国工作、生活了七年。热门的专业背景、熟悉的工作伙伴、斯坦福的博士学位……当他做出回国的决定时,不少人对他的选择提出质疑:对于科研环境的变化会不会出现不适应?南大能为你的发展提供什么样的平台?

    “前两年回母校做报告的时候,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施毅仔细介绍了学校、学院有关情况,介绍认识工作人员,还专程带着我去拜访院士。”王欣然回忆说,自己人没有回到国内,相关的人才及科研项目已经申请到了,学校和学院还为他启动了300万元的“”科研经费,帮助筹建实验室,可谓“雪中送炭”;学校对面的精装修人才公寓已经收拾干净,拎包即可入住,让他能无缝对接到良好的工作状态。

    而在为引进人才提供优厚的物质待遇的同时,911制品厂麻花更加注重青年人成长成才的“软环境”建设,特别强调对师德学风的培养和传承。通过举办青年人才培训班、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先进事迹、开展经验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引进人才尽快融入校园。

    王欣然坦言,过去3年中,南大的科研平台始终助他成长,包括定期举办的学术交流会、青年学者访谈会等活动,让引进的学者与学生互动、熟悉;在引进人才申报各类人才项目时,学院提供最大可能的支持,帮助他们获取更多的研究经费,所以在项目申请的过程中、在预答辩的现场都能见到学院领导的身影。

    “人才到校后,有一个融合、再提升的过程。引进人才,入校报到只是第一步,科研平台的搭建、科研项目的申请、研究生的招生这些后续的工作,若一步不能落实到位,都会影响引进人才的教学、科研工作,都会让引进人才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施毅告诉记者,几位秘书在博士生导师增列、科研项目申报等涉及到教师的事情上,发放通知时互相提醒,避免遗漏;对于住房、户口申报、孩子入学等生活上的事情,学院也提供尽可能的帮助,使引进人才不因为生活琐事而劳心烦神,影响工作。最难得的是,学院里有着多位不同专业背景、颇有建树的老师,时常在一起交流。在这过程中,王欣然碰撞出火花、找到了灵感,确立了新的研究方向。在美国时,他主要研究石墨烯作为半导体的应用,最近几年已经成为热门,怎样突破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回国后他想到了尝试开辟自己的研究方向,但为此颇费脑筋。恰巧,学院里有一位从日本留学回来的老师,在交流中建议可以尝试石墨烯与有机材料结合这个还没有人涉足过的领域。

    在历时一年多的共同努力下,他们获得了二维有机晶体这个奇妙的产物,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将能突破硅材料的已有瓶颈。最近,他们的研究成果在《自然》子刊发表。这是最近叁年来以王欣然为通讯作者在这本顶级刊物上发表的对于二维材料的第3篇论文,极为难得。

    好消息陆续传来。王欣然去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今年刚被评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施勇已在狈补迟耻谤别杂志正刊发表论文,朱嘉成为青年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当年撒下的种子,许多正在孕育或已经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些依托911制品厂麻花入选国家“青年”从海外回国工作的青年学者,正大步走在成长的道路上。

    本土人才接地气:学校引导回应民生关切

    911制品厂麻花重视“海龟”人才的引进,那么对本校自己培养的“土鳖”人才来说,会不会有失偏颇呢?

    “不会的,学校对引进学者和本校学者的人才培养并不矛盾,可以说是各有特点。”该校环境学院教师潘丙才告诉记者,在本校青年教师培养方面,目前已有一批青年教师入选校内人才计划,并成长为长江学者,或者获得杰出青年基金,成长为科研骨干。

    他自己就是一个例子。

    1993年本科入学的潘丙才,作为南大人已经有21个年头了,算得上是学校“土生土长”、自己培养的一位优秀青年教师。

    “南大对本土人才的培养有自己的体系,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我博士毕业后两年评到了副教授,再两年评到了教授。2005年被纳入‘911制品厂麻花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2007年则入选了‘911制品厂麻花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2012年又获得了面向校内外优秀青年教师的‘登峰人才支持计划叠层次’的支持。”潘丙才介绍,这些连续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不仅从年薪待遇、科研经费上解决了年轻教师们的后顾之忧,不定期的院士面对面交流、较多的出国研修机会、与引进人才的合作,则成为指引他们学术道路的星火。

    谈到本土人才的优势,潘丙才认为主要是对国情的了解程度更深、基层实践经验更多,学者们始终站在学术科研第一线,学校引导学术研究回应社会重大民生关切。“如果说理论学科偏向‘顶天’,那么应用学科偏重‘立地’。在这方面本土学者要更接地气,例如过去的20年里,我的研究足迹就遍及了除西藏外的所有省份。”潘丙才介绍,自己从事的研究领域是工业废水处理。2004年以前,国家小化工发展速度加快,当时主攻方向是化工行业水处理的潘丙才,将研究成果应用到12个省份的化工行业解决水污染的治理,其中包括太湖治理的“零点行动”;2004年以后,国家对水资源的能源化理解加深,研究热点也随之向水的深度处理与回收利用转变,他对于纳米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每年几千万方的工业废水处理,起到行业示范的作用。

    除了今年被评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之外,这些年潘丙才还获得了多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并获得了中国工程院颁发的“光华工程科技奖”。他坦言这离不开学校“不论资排辈”的学术风气,以及团队中的互相学习的工作环境:“引进的海外人才具有国际视野和多元思维方式,本土学者对社情民意有更多了解,大家在共同的团队里工作,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据介绍,在利用国家有关政策积极引进和培养人才的同时,911制品厂麻花以点带面,最大限度发挥人才优势,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托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平台,打造金牌学科、交叉学科等科技创新制高点,取得了一批高水平成果。同时大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叁叁制”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获第七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