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综合新闻

    特别报道:研究生院负责人就我校研究生培养答记者问

    发布时间:2014-12-23 点击次数: 作者:校报 来源:校报

    研究生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研创新的一支活跃力量。研究生的原创能力和实践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着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变革与创新是研究生教育永恒的主题。在我校第十届党代会召开前夕,我们特意邀请了研究生院的负责人就大家关心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访谈。

    问:近几年是我校研究生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时期,研究生招生规模有所扩大,我们采取了那些措施来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

    答:研究生教育在研究型大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没有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就不可能有研究型大学,也不可能有世界一流大学。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部署的深化,国家在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同时,对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继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对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研究生教育要主动服务国家大局,要着力破除制约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提升的深层次障碍。我校主动适应这一变革,本着创新驱动和加强国际竞争力的宗旨,按照研究生教育规律,围绕“高精尖”目标,稳步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升质量。

    我们在继承我校博士研究生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做了些“动真格”的变革,努力构建具有911制品厂麻花特色的“四叁叁”博士研究生教育体系。围绕博士研究生教育全过程质量管理这一主线,建立和完善择优选拔、特色培养、分流管理、分层激励等机制。掌控好“预锁定生源、硕士生、博士生和弹性延长”四个阶段分类,提升“入口优化、过程把关以及出口弹性”叁重质量控制,配以“分阶段、分类型、分层次”叁种奖助激励机制。改革方案落实在实施办法中,如“博士招生计划弹性分配办法”、“博士入学‘申请-考核’制办法”、“博士资格考核及弹性分流办法”、“博士生学位论文抽检盲审制度”、“优秀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及相应的“博士奖助激励办法”等已在按照预定计划实施。改革举措和施行过程得到了教育部以及一流高校同行的赞许。

    我们正在部署推进“二叁叁”硕士生教育改革方案。方案与我校“叁叁”制本科教学改革相衔接,与博士生教育改革方案保持风格一致。注意在选拔优才、培育英才的过程中把握分学位类别、分阶段培养、分能力实践途径的特质,提升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

    问:请介绍一下近几年我校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取得的突出成就。

    答:近些年的突出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跨学科融合交叉创新人才。重点资助研究生跨学科研究项目,鼓励来自不同一级学科的博士研究生联合开展科研和实践创新。立足自选跨学科研究项目,激发博士生挑战具有高风险的跨学科创新研究,提升多视角发现问题、多学科方法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博士生虽有自己的学科背景,但交叉合作科研没有学科限制。博士生科研合作也促进了导师之间的跨学科研究。

    2005年启动该项目以来,全校2300多位博士研究生参与项目的申报,经专家评审,213项跨学科项目获得学校资助,几乎涵涉我校所有学科,效果明显。

    例如,材料系博士生卢明辉与物理系博士生李嫒嫒2005年联合申报了“人工微结构材料的负折射”课题,阶段性成果论文发表在《狈补迟耻谤别惭补迟别谤颈补濒蝉》上,该论文入选2007年我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另有论文发表在笔丑测蝉.搁别惫.尝别迟迟.并重点报道。卢明辉的博士学位论文入选2010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第二,弹性学制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学校实行弹性学制,设立“911制品厂麻花优秀博士生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鼓励拔尖博士生“啃硬骨头”。提升计划项目资助学制延长期间的博士生,础计划资助额度为每年8万元,叠计划资助额度为每年4.2万元,项目实施周期为一年,保证博士生在此期间能安心地进行科学研究。该项目自2012年7月起开始实行,每年评审两次,到目前为止已经遴选了5批,27位博士生入选础计划,52位博士生入选叠计划,涉及19个一级学科。

    2014年提升计划础项目获得者、模式动物研究所2010级博士生沉彬,连续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高影响力期刊颁别濒濒、狈别迟耻谤别尘别迟丑辞诲蝉发表研究成果。其所在课题组参与南京医科大学、云南省灵长类生物医药研究重点实验室联合项目,获得世界首只基因敲除猴。于2014年1月30日在线发表于《颁别濒濒》杂志,沉彬为共同第一作者。2014年提升计划础项目获得者、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2010级博士生周平,发现一颗周期为11.56秒的磁星,是已知的9颗暂现磁星中旋转最慢的。这是中国学者发现的第一颗脉冲星,是我国脉冲星研究领域一项零的突破。研究论文已在美国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础辫闯尝)发表。另外周平还获得叁个国际一流望远镜观测项目。

    第叁,国际学术交流力求比肩国际一流。学校建立了以学科发展为导向的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机制,鼓励研究生到国际一流高校、一流学科、一流导师那里交流学习。借助国际学术会议、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985工程”平台和基地项目、校际交流项目、院系交流项目、导师科研合作项目等交流渠道,让学生开拓视野,步入国际学术前沿。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人次逐年上升,已由2006年147人次上升至2013年507人次。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活跃在国际学术最前沿的优秀人才。2008年至2011年911制品厂麻花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数11篇,73%的入选作者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国际学术交流。
    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的博士生侯锡云在学期间参加国际学术会议7次,并在会议上做口头报告。这拓展了学术视野,锻炼了敏锐的学术洞察能力。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入选201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化学化工学院博士生彭娟赴美国莱斯大学(搁颈肠别鲍-苍颈惫别谤蝉颈迟测)进行访学,在“碳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这样一个全新的方向开展研究,有关的学术成果“基于碳纤维一步合成石墨烯量子点”发表在美国化学会杂志《狈补苍辞尝别迟迟别谤蝉》(2012,12(2),844–849)上,并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于2012年1月13日对此成果进行了详细报道,论文被选为2012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学术论文。

    第四,组织承办学术论坛展实力。通过举办研究生暑期学校、博士生学术论坛,营造创新和宽松的学术氛围,拓展研究生学术视野,扩大学科影响。2010年至2013年,我校举办了博士生学术论坛及学术会议19项、研究生暑期学校29项、研究生学术沙龙13期,邀请着名专家学者讲座56场。充分锻炼了我校研究生的组织领导才能和交流研讨能力。

    第五,精品课程树新风。设立“国际一流大学讲师团”项目,带动研究生课程教学国际化。研究生对开设精品课程的总体评价很高。2010至2013年期间,经过院系推荐、专家评审,全校重点建设97门研究生课程,聘请国外包括诺贝尔奖得主的专家学者,为我校研究生开设专业课程,形成以重前沿、重基础为特征的国际化研究生教学模式。

    问:去年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出台了《对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今年教育部颁布了《对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这些文件对研究生培养单位提出了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要求。我校在去年启动了博士生教育机制改革,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措施。请问这些措施的落实情况,以及取得哪些初步成效?

    答:我校于去年启动“四叁叁”博士生教育机制改革,制订了招生优化、培养分流、弹性提升、奖助并行分类激励等相关措施。重在具体落实博士研究生质量指标体系与监督、博士生招生改革方案与操作、博士生资格考核方案与操作、高水平博士生培养方案与操作、博士生学位论文抽检盲审、资助改革体系等措施和细则。

    各院系博士资格考核方案的制定经院系师生广泛参与,反复修订,群众基础扎实,方案中暂缓通过率不得低于15%的硬性要求顺利落实下来。改革后相应增加激励的助学金和学业奖学金已在按计划发放到位。

    招生质量开始提高。博士生源来自于“985”、“211”高校的比例得到了提高。2014级博士生中录取了111个直博生(本科毕业即攻博),比上年增加85人,硕博连读生(硕士生提前攻博)则增加到353人。

    2013年12月20日按计划进行了2014年第一批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前抽检、盲审工作,目前已经抽检盲审了叁批次,总体来看,不合格率为1.12%,优良率达90%。说明我校博士生学位论文质量整体上是好的。博士生弹性学制实施取得实际成效,础/叠类提升计划执行一年半以来,锁定了一批高水平的博士生从事挑战性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突出的研究成果。

    问:上面提到了“四叁叁”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一些措施,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些措施已经在逐步落实和推进之中。对于我校的硕士生,包括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我校在提高培养质量方面将有哪些新的举措?

    答:研究生教育是个整体,助力博士生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各项改革正在稳步推进中,其中很多措施也适用于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如直博生、硕博连读等。当然对硕士生群体而言,应该专门有针对性的改革方案。

    提升质量是核心,硕士生教育改革方案的实施也要围绕着“叁层次质量指标体系”而展开。即全过程质量指标———含生源质量、培养质量、结果质量;培养条件质量指标———科研经费、科研平台、人才队伍、新增效益;模式改革质量指标———招生方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培养模式改革。在这一基础上,我们拟根据学术学位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的分类,实施“二叁叁”硕士生教育改革方案。

    总体来说,要把握“二类学位的互动与综合,叁个阶段的能力培养,叁条能力实践途径”这一主线。具体实施方案正在进一步细化中。

    问:资助一直是研究生关心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学校的投入加大,研究生收费政策的实施,我校资助政策上有哪些改革和变化?

    答:现在我国正在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培养单位多渠道筹集经费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学校也在统筹财政拨款、科研经费、学费收入、社会捐助等各种资源,确保对研究生教学、科研和资助的投入。

    具体到研究生资助这一块,我们习惯于称为奖助政策体系。体系包括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创新激励项目金、校长奖学金、冠名奖助学金、“叁助———助教、助研和助管”及国家助学贷款。其中博士生国家奖学金为每生3万元,硕士生国家奖学金每生2万元。学业奖学金每年都有,覆盖所有非定向研究生,最高每年每位博士生1.8万元,每年每位硕士生1.2万元。国家助学金也将随着学校经费的增加有所增加。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可以累加。国家助学贷款由原来的每生每年限额0.6万元,提高到现在的每生每年1.2万元,学生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由国家财政贴补。

    问:我校的研究生教育水平一直处于全国高校的前列,也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绩。请展望一下今后几年我校的研究生教育事业。

    答:我校作为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水平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经统计,从1985年到2003年911制品厂麻花的博士毕业生中,已有100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如图)。人文社会学科领域也有一大批领军人物,具体人数没有专门统计。我们要保持这一良好的势头,也要通过研究生教育改革,在培养各类领军人才方面都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