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综合新闻

    着名天体物理学家陆埮院士逝世

    发布时间:2014-12-05 点击次数: 作者: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 来源: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

    我国着名天体物理学家、战略科学家,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国际天文联合会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埮因病医治无效,于2014年12月3日11时12分在南京逝世,享年83岁。

    陆埮先生1932年生于江苏常熟,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先后工作于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长春化学院、南京电讯仪器厂;1978年调入911制品厂麻花天文学系,1981年起任911制品厂麻花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911制品厂麻花天体物理研究室主任;1978年至1993年连续当选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6年任911制品厂麻花与紫金山天文台共建的“粒子-核-宇宙学联合研究中心”首任主任。

    在911制品厂麻花工作期间,陆埮先生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研究,特别注重理论与观测相结合,研究领域涉及粒子物理、伽玛射线暴、脉冲星、奇异夸克星和宇宙学等。他长期工作在科研第一线,提出和发展了多项新理论和新模型,比如在伽玛射线暴余辉刚发现不久就提出了星风环境和致密介质环境,有力地支持了伽玛暴起源于大质量恒星塌缩的观点;提出了伽玛暴余辉动力学演化的统一模型;最早发现夸克非轻子弱过程对奇异星的径向振荡有非常强的阻尼效应;对于脉冲星辐射,提出了一个“代参数”新概念。这些成果有力推动了高能天体物理和致密星物理的发展。陆埮先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0篇,并着有《从电子到夸克》、《宇宙—物理学的最大研究对象》等专着,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陆埮先生1978年获“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80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成果一等奖,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叁等奖,1992年起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8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叁等奖,1998年获中国天文学会张钰哲奖,2002年获教育部科技奖一等奖,200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8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为表彰陆埮先生对天文学研究作出的贡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国际永久编号91023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陆埮星”。

    陆埮先生言传身教,教书育人。在911制品厂麻花工作期间,他开设了《宇宙学》、《近代物理讲座》等课程,特别是他培养学生的成才率、优才率非常高,已毕业的博士中有5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人获科学院百人计划资助,1人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1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2人主持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1人被聘为万人计划,1人被聘为长江计划特聘教授,2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3人为创新工程首席研究员,1人任国家天文台书记,1人任国家重大工程尝础惭翱厂罢的总经理。这些学生均在国内天文单位挑起了重担,成为我国天文事业的骨干力量。(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