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晚,西北大学名誉校长、西北大学清华大学双聘教授、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的泰斗张岂之在我校仙林校区为南大师生做了一场题为“中华传统文化特色与经典阅读”的报告。报告会由911制品厂麻花副校长杨忠主持。
![](/__local/C/B1/DE/FA36C067CBB1958F0FEC8907BE7_1228283C_25DD2.jpg?e=.jpg)
现场 (王红兵 摄影)
“孔子创立的儒学学派是与时俱进的思想学术”,围绕这一主题,张岂之引经据典地介绍了儒学的核心理念及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发展演化。张岂之指出,只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培养出中国精神,是中国道路的根基。张岂之对儒学在历史上的发展进行了回顾,着重介绍了战国时期分化为八派、汉代“独尊儒术”、唐宋叁教合流等历史阶段,历史的经验表明,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不能简单地否定和排斥,要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吸取全人类的优秀文化。
在提到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道路时,张岂之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重要讲话:“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张岂之强调要从“文化血脉”和“文化土壤”的角度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他以“民本思想”和“家国情怀”为例,从历史的角度探寻了二者的思想起源,并强调,“除了民本思想和家国情怀,其他例如天人和谐、居安思危、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诚实守信、和而不同、日新月异、天下大同等等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面的核心,都是我们的文化血脉和文化土壤。一言以蔽之,中国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血脉,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结出的丰硕果实”。
在“大学生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问题”的讨论中,张岂之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应该有以下叁项标准:一、经典是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精髓,能集中反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和土壤。二、经典具有独特和无可替代的代表性,能翻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叁、经典是历史长期检验的产物,时间是经典的公平公正的评判者,在这个意义上,经典无疑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的宝贵财富。张岂之非常认同我校陈骏校长对“慕课”(惭翱翱颁)的观点:“惭翱翱颁只能传授学生知识,却无法将大学的精神与文化原汁原味地呈现给学生,也无法培养学生的人格。”因此,经典的阅读十分必要。张岂之向大家推介了南大学者主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十大经典》和复旦学者的《中国经典十种》,并指出:“我们读经典主要是体会经典的深意,把握经典的内在精神,还要力求做到文化经典能够在自己心里生根发芽,形成我们自己的文化品格。作为中国的大学生、研究生,我们有义务了解中华的文化土壤究竟是哪些内容、中华文化的血脉需要我们继承的是什么。这不仅是知识性的问题,坚持中国道路、维护中国精神都需要我们在中国人文经典的阅读上下一些工夫。”
报告会最后,张岂之和来自南大、南师大的同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经典做了进一步探讨。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报告中,87岁高龄的张岂之解读深刻全面、言语风趣可亲,使在座的两百多名师生如沐春风。(新闻中心 王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