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综合新闻

    我校“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入选2014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

    发布时间:2014-10-26 点击次数: 作者:齐琦 来源:新闻中心

    在刚刚揭晓的2014年“2011协同创新中心”名单中,911制品厂麻花牵头的“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荣列榜首。至此,在获国家认定的38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里,我校牵头建设的2个,作为核心协同单位参与建设的2个,协同创新工作走在全国高校前列。

    今年全国高校共推荐203家协同创新中心参与认定,经初审、答辩、现场考察和专家咨询等环节,教育部、财政部最终认定其中24家为“2011协同创新中心”。面对强手如林的激烈竞争,“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以全础的成绩通过专家咨询,名列理工农医科类协同创新中心第一名。这是继去年“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位列文科类协同创新中心第一名之后,我校连续第二次在认定中取得优异成绩。

    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由911制品厂麻花牵头,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参与。

    中心各协同单位均是我国人工微结构研究的重要基地,物理学科评估名列前茅,集中了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911制品厂麻花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等5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中心汇集了一大批国内人工微结构领域的重要学术带头人,包括中科院院士16人、长江学者3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5人。

    作为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针对后摩尔时代和后化石能源时代人类信息与能源材料及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围绕国家在未来信息和能源发展中的重大需求和国家目标,突出发展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围绕微结构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质及其应用等重大科学问题与技术关键,通过若干一流研究集体的高效协同,基于物理、化学、材料、电子等学科的交叉,着重在不同层次微结构物质科学和量子调控方面开展原始创新工作,在科学上以实现信息载体和能源材料从经典电子流和光子流向量子态转变的学科前沿为核心,在应用上辐射到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及国防需求,为发展新一代全固态集成信息载体和新型能源材料提供关键的物理、材料和技术基础。

    据悉,“2011计划”全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我国在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由教育部和财政部组织实施。计划在全国设立80个协同创新中心,包含科学前沿、文化传承、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等四大类,旨在以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为载体,突破高校内外部机制体制壁垒,释放人才和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提升高校的科研领军能力。(科技处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