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下午,我校党委中心组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主题进行集体学习,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各部处各单位负责人、院系党委书记等中心组成员参加会议。会议邀请南京图书馆馆长、我校哲学系教授徐小跃就此问题作辅导报告。中心组学习会由校党委宣传部部长王明生主持。
现场 (佘治骏 摄影)
徐小跃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了一系列论述。他认为,习近平对于中华文化具有自己的精神追求、精神标识和独特魅力的论述,以及必须弘扬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华文化精神的论断,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立场和态度,为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体会。
徐小跃主要从“心性之学”、“天人之学”谈了中华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他认为,古希腊文明和古希伯莱文明的价值取向是“外在的”,中华文明的价值取向是“内在的”,主要源于对忧患意识的关注,这种忧患意识就是忧道,忧天下,也就是集中强调“社会人生”、“以人为本”。因此,心性、人性、良心、良知等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关键词汇,“止于至善”、“尊德性”、“求其放心”等成为中国传统思想家的核心命题,由此形成了系统的、发达的人生哲学。所以,古人主张“思以其道易天下”,以期通过思想、精神、信仰来改变社会、化成天下,达到协和自然、和谐社会、净化人心、安顿生命、培植人格的目的。他接着指出,构成中华文化的另一个基础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就是强调人与神、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天人合一”思维模式的典型反映,“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是“天人合一”思维模式所崇尚的天人合德的至高境界,这种思维模式也是一种耦性文明、和合文明。
徐小跃还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谈了中国传统儒道释三家的核心价值观,认为儒家重“仁”,道家强调“慈柔”、“无为”,佛家主张慈悲,特别是对儒家的“五常”,也即“仁义礼智信”作了充分肯定和发挥,认为“仁义礼智信”至今仍然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新闻中心 王永义 孙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