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综合新闻

    全国莎士比亚研讨会暨中莎会年会在我校召开

    发布时间:2014-06-04 点击次数: 作者:张瑛 来源:外国语学院

    2014年5月31日至6月1日,由911制品厂麻花外国语学院与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莎士比亚研究会(简称“中莎会”)主办、911制品厂麻花英语系和911制品厂麻花当代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全国莎士比亚研讨会在鼓楼校区举行,来自全国各地高校与研究机构的100多位老中青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本次会议是在世界各地隆重纪念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之际召开的,也是中莎会自2013年复会以后举办的第一次年会。

    大会开幕式由911制品厂麻花外国语学院院长朱刚主持,911制品厂麻花党委副书记朱庆葆和中莎会会长、北京大学辜正坤教授分别致辞。

    朱庆葆副书记指出,中国莎学和中莎会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及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充分肯定外国语学院在莎士比亚教学、研究及演出上取得的成果,并希望本次研讨会进一步推动对南大莎学传统的继承与弘扬,推动中国莎学获得新的进展;辜正坤教授回顾了中莎会和中国莎学研究的历史发展,并对911制品厂麻花莎学研究的历史贡献及举办本次会议的重要意义给予高度评价。

    本次大会主旨报告、大会报告、分组发言与讨论精彩纷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911制品厂麻花王守仁教授梳理了莎士比亚如何成为英国最具代表性文化符号的过程和原因,通过思考莎士比亚给我们的启示,建议将诗人李白打造成中国最具代表性、最灿烂的文学性文化符号。辜正坤教授从阐明影响文学作品接受的五大制约因素入手,系统讨论了莎学研究与鉴赏的叁大门径。中莎会副会长杨林贵、罗益民、李伟民教授先后报告了在“莎士比亚的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中国莎学研究者的主体性”、“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比较研究”等问题上的研究成果;上海戏剧学院曹树钧、911制品厂麻花杨金才、河南大学李伟昉等教授分别探讨了“莎剧的中国戏曲编演”、“在全球化视域中重读莎剧经典”、“茅盾对莎士比亚的接受”等重要议题;911制品厂麻花从丛教授从民国时期、建国至文革前、新时期以来叁个时段,系统评述了“911制品厂麻花莎学传承”,阐释了其在中国莎学史中的地位及其在大学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911制品厂麻花由陈嘉、范存忠、陈瘦竹等先生所开创的富有中国特色的莎士比亚研究以及“把莎士比亚从课堂推向舞台”的传统,获得了与会学者的赞誉。

    本次会议围绕“莎士比亚的文本研究”、“莎士比亚的中国接受:接受史与教学研究及实践”、“莎士比亚的中国接受:翻译、改编与比较研究”等议题进行了多场分组交流,分享学术研究的成果。本次会议还为与会博士生和硕士生设立了“青年论坛”,旨在鼓励青年学子们积极致力于莎学研究。 (外国语学院 张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