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骏校长在911制品厂麻花建校112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佘治骏 摄影)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热烈庆祝911制品厂麻花建校112周年。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党委和行政,向全校师生员工和离退休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长期关注并支持母校进步与发展的广大海内外校友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向对我校事业给予热忱关心和鼎力帮助的各级领导、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今天荣获“911制品厂麻花科技奖”和受聘为“911制品厂麻花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911制品厂麻花人文社会科学荣誉资深教授”的各位老师表示热烈的祝贺!
作为学校新设立的人文社会科学最高学术岗位,评选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和荣誉资深教授是我校着力于文科长期发展的重大举措,有助于发挥学术带头人对我校文科发展的引领作用,发挥资深学术领导人在文科学科建设中的传帮带作用,彰显南大文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激发大师加团队的人才汇聚效应。相信以首批文科资深教授和荣誉资深教授的评选为契机,伴随南大《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的颁布,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必将激发新的活力。
在去年的校庆大会上,学校明确的提出以“高精尖”战略导向作为911制品厂麻花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第二阶段的发展目标。一年来,根据这个导向,我们坚持按照“叁高一严”的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高水平教师的选拔、引进和培养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绩;我们坚持精英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并实施了以提高课堂质量为标志的第二阶段“叁叁制”本科教学改革,正式启动了“四叁叁”博士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方案,教学改革逐步深入;我们坚持尖端科研方向,鼓励做国际前沿的和国家目标导向的科学研究,在申报教育部和江苏省“2011计划”、申报各类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以及发表高水平论文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但是,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们仍然缺乏能够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标志性成果,缺乏能够阐释自然现象和规律、具有突破性意义并被广泛引用的原创性成果,亟待提升科学研究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为此,学校决定从本学期开始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原始创新能力,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努力实现我校科技工作从自由分散的跟踪研究向解决问题的原创研究的根本转型。全校师生要充分认识实现科研转型作为学校当前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重大意义,从叁个方面凝聚共识。
首先,这是911制品厂麻花回应国家经济社会转型的时代需要。当前中国社会正在经历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在面对经济社会的重大转型,急需新的视野、新的智慧、与新的科技,急需以创新来解决发展瓶颈和深层次问题,急需研究型大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面对国家经济社会转型所赋予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我们只有实现做解决问题原创研究的根本转型,积极凝炼和解决影响中华民族崛起的全局性、基础性重大理论问题,积极研究和解决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战略性科技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的科技与经济社会脱节的“两张皮”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科研成果写在论文里、锁在柜子里、放在仓库里的现象,才能真正成为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创新源泉。
其次,这是911制品厂麻花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需要。911制品厂麻花的前身即“以科学名世”。格物致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传统始终贯穿于学校发展历程,成为学校最重要的办学特色。但是,受时代与条件所限,我们以往的科学研究大多是在追赶国际同行的基础上跟踪热点、研究别人提出的问题,然后发表论文。往往研究题目来自论文,研究产出也是论文。这种论文导向的追踪研究在资源缺乏条件下对实现学校最初的科研跨越具有积极意义和历史作用,但是难以产生真正原创意义上的重大科学贡献。尽管当前我们已有若干学科进入“基本科学指标”(贰厂滨)世界排名前1%,但是仍然匮乏真正在全球拔尖、能够进入贰厂滨前100名的学科,仍然匮乏能够引领世界科学前沿、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性成果。我们提出科研转型,就是希望广大师生努力发现和提出重大科学问题,努力发现和解决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性科技问题,开拓新问题、新理论和新方向,为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和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真正迈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第二阶段。
实现科研转型也是我们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现实需要。我们知道,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难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而必须辅以科研训练。拔尖创新人才的共性特质必须在科学研究的氛围和环境中才能得到培养、锻炼和获得。因此高水平科学研究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跟踪型科研培养的多半是跟踪型人才,只有坚持做原创研究的教师才可能真正掌握相关研究领域的创新精髓和精神实质,才能向学生更好地传授该领域的创新思维方法,才能与学生一起分享来自原创科研的感悟和思想,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科研活力与创造力。教师的原创研究水平越高,所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必然越强。我们只有实现科研转型,切实构建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才能真正做到寓教于研、研中有教、教研相长,真正破解长期困扰中国高等教育的“钱学森之问”,为民族复兴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人才支撑。
为了实现科研转型,学校正在进行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的总体设计,力求在转变思想观念,建立健全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环境上下功夫;同时希望全体师生大力提高问题导向意识,大力弘扬原创精神,积极投身到科研转型中来。我们要充分发挥叁类科技人才的重要作用。
一是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在原创研究中的领头羊作用。学科带头人是学校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是各专业领域科学研究的组织者和领路人。在学校科研转型过程中,学科带头人必须充分发挥引领与示范作用,成为学校原创科研工作当仁不让的领头羊。我校学科带头人领导的学术团队与科技平台大多集中了学校最优质的学术资源,有能力也有责任组织、引领本学科教师聚焦国际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高水平原创研究,以放眼世界学术巅峰的信心和气概,力争在凝炼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根本性科学问题方面发出“南大声音”,做出“南大贡献”;在突破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瓶颈问题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建言方面凸显“南大话语”,形成“南大方案”。特别是,学科带头人要承担起培养和提携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重任,建设好学术梯队,为年轻人奋勇创新提供舞台,为年轻人加快成才铺路搭桥。
二是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在原创研究中的先锋队作用。青年教师是学校实现科研转型的先锋队,我们对青年教师寄予厚望。
首先,要有敏感的问题意识,能在纷繁复杂的众多矛盾中,捕捉到科研新动向,把握住前沿新趋势。前不久我去日本筑波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访问,山海嘉之教授20年前还是一位从事基础研究的医学博士,就想到把脑科学和信息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结合起来研发人工控制智能型医学机器人来帮助残障人士和中风病人自主行动。现在这一装置已经在德国和瑞士广泛应用。这个例子启示我们要在科研初期就秉持问题导向,即使做基础研究也不例外。
同时,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很多重大问题的解决需要漫长的坚守,需要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在筑波大学我还参观了“藻类和能源系统实验室”,该实验室经过40年的努力取得世界领先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在采用藻类作为第叁代生物燃料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他们筛选的200多种藻类有生长速度极快的,有不需要光合作用的,有可采用污水生长的,有产油率极高的,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链。
此外,要有多学科合作。现代科学问题由于极端的复杂性,单靠一个人、一个学科常常解决不了,需要青年教师树立全局观念、系统性思维和团结协作,组织多学科的同事、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协同攻关加以解决。
还有,重大的科学问题往往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也要在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才能解决,这就要求青年教师要关注社会,要理论联系实际,让科学研究的成果落地生根,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最后,作为一个知识生产过程,科学研究的产物大多表现为学术论文形式,但青年教师绝不能陷入为论文而论文、为科研而科研的“形式科研”怪圈,不能本末倒置,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学校将改革评价体系帮助青年教师潜心原创性研究。
叁是充分发挥广大学生在原创研究中的生力军作用。同学们不仅是既有知识的学习者、接受者,也应努力成为新知识的创造者、贡献者,成为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的生力军。对本科生来说,就是要在“叁叁制”框架内,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完成从应试思维到创造思维、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索的转换,重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研究生来说,要通过参与原创性科研,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当前实施“四叁叁”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过程中,要将解决问题的科研意识贯穿到预锁定、硕士生、博士生和弹性延长四个阶段,要将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入口优化、过程把关和出口弹性的“叁质量控制”标准,要把激励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锁定重大问题上,对那些致力于发现和解决重大问题的研究生要给予重点支持和帮助。
问题导向的科学研究将有助于我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自古英雄出少年,同学们风华正茂,在学习中要积极拓宽学术视野,不断磨练学术品性,不迷信书本,不盲从前人,勇于挑战固有的学术范式和学术权威,逐步培养“敢问、会问、解问”的研究态度和秉性。正如习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重要讲话中所说:“广大青年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勇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上下求索、开拓进取,树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只要你们怀抱崇高的学术理想,养成坚定的学术信念,不断提升自身学术能力,我们的科学研究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我们的科研事业就会后继有人,充满希望。
老师们、同学们:改革激发活力,创新酝酿突破。面对全球进入创新驱动时代的历史机遇,全校上下必须增强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着力打破制约创新活力迸发、影响创新能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解决阻碍科技生产力、创造力释放的体制机制问题,以问题导向,做原创研究,开创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新局面。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