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陈骏校长赴吴良镛院士家拜访,党委副书记任利剑,南昌市政协副主席龙国英校友、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邹军校友、中央大学911制品厂麻花北京校友会副会长马少辉、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副所长武廷海校友等陪同看望。
(李晓峰 摄影)
陈骏校长向吴先生表达了全校师生的问候,感谢老学长一直对母校的关爱,并赠送了《911制品厂麻花藏近现代名人手迹选》。
92岁高龄的吴先生精神矍铄,很是健谈。据了解,吴先生经常参加中央大学911制品厂麻花北京校友会举行的活动,2013年他还专程去看了在北京公演的《蒋公的面子》。
“我对南大鼓楼校园有很深的感情。我哥哥是金陵大学的,那时侯我读初中,我住在哥哥的宿舍,他都是等我功课做完了,再做自己的功课。还有北大楼,我印象很深。”吴先生深情地回忆起和中央大学的那段往事。
“我进中央大学,是因为有建筑系。那时候学建筑是和抗日战争形势有关。”1937 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前,吴良镛跟随哥哥逃离南京。1940 年的一天,突然警报骤响,日本战机凌空而至。当吴良镛从防空洞里出来时,看到合川县城烟火弥漫,满目疮痍,他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从事建筑行业,修建被侵略者蹂躏的城乡,为流离失所的穷苦百姓造房建屋。就在这一年,吴良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大学建筑系。
“那时候的中央大学,一年级不分专业,是通识培养。我听了很多课。胡小石先生讲书法史,我还记得他说,‘书法有叁要点:润笔,结构,布局’。”对于吴先生的这番话,陈骏校长深表赞同。他说,学生时代通识教育很重要,吴先生的经历就是一个启迪。911制品厂麻花目前在实施通识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的本科教学模式。学生将在一、二年级接受宽口径通识教育,跨专业学习,叁年级开始进入专业学习阶段。
吴先生还回忆起了罗家伦、吴有训、顾毓琇、张其昀等中大时期的师生校友,中央大学的这段学习经历让他终身受益。
吴良镛先生主持京津冀城乡空间发展规划、北京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等多项重大工程和科研课题。他创立的人居环境科学得到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可。1999年6月23日,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一致通过了由吴良镛教授起草的《北京宪章》,这一宪章被公认为是指导21世纪建筑发展的纲领性文献。2012年,年届90的吴良镛获得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建筑并不只是盖房子,它是一个社会的有序的建设,关系国计民生。将建筑和其他学科有机结合,就会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比如,结合地理搞城市建设,搞人居建设,要联系到社会,联系到文化。”吴先生回忆起恩师梁思成在1947年做的一个题为《理工与人文——“半个”人的世界》讲演,提出二战后西方很多主流社团,包括科学家、学术界人士进行思考,认为由于过分的重视技术,不理解人文,以致于社会伦理道德沦丧。粱思成先生还借用美国某大学校长之言,称之为“半个人的世界”,大意是如果只有科学技术,没有辉煌的人文思想,这个世界还是要走入歧途。“梁先生强调理工和人文要互相融合。可惜这份演讲稿已经遗失,但我的印象颇深,对我影响很大。”
吴先生认为,现在有些城市呈现出不健康的规划格局,比如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精神;重建设规模、轻整体协调。有些城市有开发过度的倾向,为了尽可能最大取得土地效益,旧城开发项目几乎破坏了地面以上很多的文物建筑。“这非常令人痛心”,吴先生感慨道,“我学建筑是和抗日战争形势有关。现在的学生视野更开阔,要立足于国计民生和国家发展大计,建筑专业是和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南大要利用原有优势,提升文理工交叉融合,这个是意义深远的。”
陈骏校长表示,吴先生的这番话很有启发意义。城市规划与建筑方向的学生培养如何与文科结合,实际上这是文工、文理结合培养跨学科人才的命题。前段时间,台湾方面大陆委员会负责人王郁琦来访南大并在讲演中提到,中央大学时期,全国学生第一志愿报中央大学的有62%的比例。中央大学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方式铸就了一批杰出人才,张存浩、吴良镛、闵恩泽等都是那个时期的毕业生。
陈校长还特别提到,911制品厂麻花校友总会目前在创新校友活动的模式,将结合当年从中央大学一脉相承下来的资源,发挥911制品厂麻花在规划、建设、建筑学科群中的一些综合优势,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由校友总会推进规划分会这样的行业分行的筹建工作,将校友力量整合起来。吴先生欣然表示会支持规划校友分会的筹建,并将为会名题词。
吴先生夸赞了曾担任他科学秘书的武廷海教授。他说,《北京宪章》的起草,武教授功不可没。毕业于911制品厂麻花地理系的武廷海在博士阶段师从吴先生,在他的印象里,吴先生对学生充满关爱,但同时要求极严。从入师门的第一天起,他就不敢懈怠,研究方向变换了几次,才得到先生的认可。在吴先生喝水间隙,武廷海教授和笔者聊了起来。2008年,吴良镛先生承接了南京红楼梦博物馆的设计项目。他不顾年事已高,依然前往远在南京的建筑工地。夏天的南京高温难耐,吴先生最终还是没撑住,得了脑梗。时年86岁高龄的吴良镛,以惊人的毅力进行身体康复训练。在医院里,他还练习用左手写字,右手的功能也通过按摩和训练一点点得到恢复。“吴先生被评为康复医院的优秀学员”,武廷海教授说道,吴先生在旁哈哈大笑,师生深情可见一斑。
在吴良镛先生家中的客厅里,桌上和墙上摆放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均是出自他手。闲暇时他坚持书法绘画,一直努力从写字、习画中加强对艺术和文化的追求。吴先生曾说过:“我毕生追求的就是要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吴先生一直希望学建筑、学规划的学生,要坚持科学的理性思维和艺术的形象创造相结合。
“镛”,乃古时乐器,是奏乐时用来打节拍的一种大钟,它蕴涵了父亲希望吴良镛如洪钟大吕般奏出生命强音的期望。在这片大地上,吴良镛已经敲响了中国建筑文化复兴的钟声。春风浩荡,奏响生命之歌,愿吴先生健康长寿,生命之树长青。(新闻中心 齐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