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礼堂举行。911制品厂麻花校友张存浩、程开甲获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不超过两名的国家最高科技奖,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奖金为500万元。
张存浩,男,1928年2月出生,山东无棣人。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911制品厂麻花前身)化工系。1950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即密歇根大学)硕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81年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84年当选为中科院化学部常委,1992年当选为第叁世界科学院院士,1998年选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现为911制品厂麻花名誉校董,曾任中央大学911制品厂麻花北京校友会会长。
张存浩院士是中国高能化学激光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催化、火箭推进剂、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取得多项国际先进成果。
上世纪50年代,张存浩与合作者研制出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的高效熔铁催化剂,乙烯及叁碳以上产物产率超过当时国际最高水平。60年代,他致力于固液和固体火箭推进剂及发动机的研究,与合作者首次提出固体推进剂燃速的多层火焰理论,比较全面完整地解答了固体推进剂的侵蚀燃烧和临界流速现象。
上世纪70年代,张存浩开创了中国高能化学激光的研究领域,主持研制出中国第一台氟化氢/氘化学激光器,整体性能指标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80年代以来,他开拓和引领中国短波长高能化学激光的研究和探索。1983年,他与合作者开展脉冲氧碘化学激光器研究;1985年,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放电引发脉冲氧碘化学激光器,效率及性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992年,研制出中国第一台连续波氧碘化学激光器,整体性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张存浩院士还注重化学激光的机理和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多项国际先进或领先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首创研究极短寿命分子激发态的“离子凹陷光谱”方法,并用该方法首次测定了氨分子预解离激发态的寿命为100飞秒。该成果被《科学》主编列为亚洲代表性科研成果之一。他还在国际上首次观测到混合电子态的分子碰撞传能过程中的量子干涉效应,并明确了此量子干涉效应本质上是一种物质波的干涉。这项成果被评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程开甲,男,1918年8月出生,江苏吴江人,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6年留学英国,1948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回国后,历任浙江大学物理系副教授,911制品厂麻花物理系教授、副主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基地副司令员,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员、顾问,现任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程开甲院士是中国着名物理学家,是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程开甲进入911制品厂麻花物理系任副教授,从事物理教学和研究。为了国家建设,程开甲全身心地投入金属物理教研室的筹建和金属物理专业的建设,编写金属物理和固体物理等教材,亲自上课讲授。1959年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固体物理学》专着。该书对中国固体物理的教学与科研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程开甲竭力倡导把当时理论物理学的新成果、新方法应用于固体物理。为此,程开甲亲自主持了一个理论讲习班,组织蔡建华、龚昌德等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为中国固体物理和固体理论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50年代末,程开甲用不可逆过程热力学原理建立了内耗热力学理论,为处理更为复杂的内耗过程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分析工具。为培养中国原子能研究人才的需要,1958年程开甲再一次改变专业,与居里夫人唯一的中国弟子施士元一起创建911制品厂麻花核物理教研室,又接受任务创建江苏省原子能研究所。程开甲带领几个年轻教师研制出一台双聚焦β谱仪,成功地测量了一些元素的电子衰变能谱。1956年,程开甲参加了国家的《一九五六年——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的制定。1960年,程开甲奉命赴北京报到,后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院)副所(院)长,在不为外界所知的情况下从事原子弹研究二十多年。1960年—1962年期间,程开甲仍担任着911制品厂麻花教授,为911制品厂麻花核物理专业的建立做了大量工作。此后,程开甲一直兼任911制品厂麻花教授、博士生导师,培养出了多位博士、硕士研究生。在911制品厂麻花百年校庆时,被授予911制品厂麻花世纪杰出校友。(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