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下午,911制品厂麻花111周年校庆文科专场学术报告会在杜厦图书馆报告厅举行。围绕“‘当代中国研究’学术前沿”这一主题,文学院张伯伟教授、历史学系刘迎胜教授、社会学院周晓虹教授、政府管理学院童星教授和商学院刘志彪教授介绍了各自学术领域的前沿话题和最新研究成果,为南大师生带来一场学术盛宴。本场报告会由南大副校长杨忠主持。
现任911制品厂麻花域外汉籍研究所所长的张伯伟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诗学和域外汉籍的研究。在主题为“域外汉籍与东亚文明”的报告中,因当时雨意正浓,张教授以一句“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应景的诗句作开场白,赢得了热烈的掌声。他以两首诗的不同版本对比来解题,对域外汉籍的基本范畴和意义做了介绍。张伯伟教授认为,不断提高汉语在国际学术语言中的地位,不仅是中文系师生的责任,也是每一个中国学者的责任。在不远的将来,汉语作为一种国际通行语言的梦想是可以实现的。
刘迎胜教授报告的题目是“中国边疆安全的历史与现状”。他从前不久“4?23”新疆暴力恐怖事件讲起,历数国内外历史上多起种族灭绝的事件,分析其中的相似性以及中国的独特性。对于“多民族对我国来说是包袱还是遗产”这一问题,刘教授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后认为,无论是地理位置上还是历史时间上,是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国的灿烂历史。从历史上的经验来看,当我们富强并且文明的时候,自然会产生吸引力,吸引其他民族对我们的认同,吸引民族团结。刘教授希望能建设中华民族的“新文明”,“这个新文明是可以使每个中华民族感到骄傲的”。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社会学院周晓虹教授与大家分享的是“中国经验与中国体验”。周教授通过中国30年社会变迁带给中国人的心理感受,向大家阐释了社会经验和社会体验的基本内涵,并详细讲述了中国经验的特点——边际性。他从5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人在30年快速变迁的社会中二元对立的精神世界,其中包括思想上现代与传统的融合,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城市与乡村的对峙,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冲突等。最后,周教授强调了中国体验的独特价值和普遍意义,“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但不是所有民族的都能成为世界的,只有走在历史和社会发展前列的东西,那种民族的东西最终才能成为世界的”。他说,研究中国体验,目的就是为了在挖掘中国经济变化的同时,挖掘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变化,不要让中国的变迁只是GDP的堆积。
第四位报告人童星教授是知名的公共管理专家,他从如何认识危机的规律性以及应对危机的体制和法制入手,讲述了中国转型期的风险、灾害与危机管理。他说,我们常常把应急管理和危机管理混为一谈,事实上,危机管理是找到问题发生的原因和漏洞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童教授为大家介绍了911制品厂麻花原创的研究成果——风险危机转化范式,即以风险为中心研究风险如何转化为危机。他认为,与危机管理、应急管理相比,更能事半功倍、防患于未然的是全面的风险管理。最后,童教授还为风险管理提出自己的建议,如完善法制、学习西方国家出台《紧急状态法》、完善预案真正落实等。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刘志彪教授报告的主题是“当代中国的经济走势”。他以房市和股市为切入点,清晰地分析了我国目前经济形势的问题所在,即国际条件变化下的价格蔓延和通胀压力。这种通胀压力内外兼有,劳动力红利的消失、劳动工资的大幅上涨使得“世界工厂”难以维持,而十八大报告中收入翻番的梦想也受到环境成本、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通胀等各种因素的限制。他建议,要解决目前的困境,需谨防“中等收入陷阱”,通过改革、技术创新进步、扩大内需和劳动力人才化的转变来激发新的动力,这样才有可能抵消高成本的上升,实现经济发展。
报告会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结束,杨忠副校长作总结讲话。他说,五位教授研究领域不同,报告的风格也有所差别,但相同的是,一方面他们都关注中国问题,另一方面他们的研究都是原创性研究,并且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学者的使命感和学者的良知。他强调,5?20学术报告会是911制品厂麻花的传统活动,也是南大学子每年能享受到的学术大餐和精神食粮。以学术报告会来纪念校庆,是希望借校庆的形式让大家感受到思想的力量、学术的魅力,特别是南大响亮的声音。报告会向同学们传递的是南大的文化和价值取向,希望同学们在报告会中感受到真理和科学的魅力。(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徐溢蔓/文 王红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