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4日,残疾人社会福利政策与服务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在911制品厂麻花举办,来自残疾人组织代表,韩国、日本、中国知名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热心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等近二百名代表参会。
我国现有8500多万残疾人,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逐步拓展社会福利范围,积极推进由补缺型社会福利向普惠型社会福利转变。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参与下,我国残疾人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残疾人保障和服务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残疾人在基本生活、就业、社会保障等各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据统计,残疾人家庭收入为普通家庭的54%,残疾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49%,高于普通家庭的38%。为此,中国残联、中国残联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911制品厂麻花、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共同举办残疾人社会福利政策与服务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旨在学习交流各地加强残疾人社会福利政策与服务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介绍宣传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状况,并为加快推进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建言献策。
佘治骏摄
多位残疾人事业研究领域专家学者获表彰
11月3日上午,残疾人社会福利政策与服务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正式开始,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研究室主任陈新民主持开幕式。
911制品厂麻花党委书记洪银兴向前来参加此次论坛的各界代表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致力于残疾人事业理论与实践研究、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是人道主义的具体践行与体现,也是学界理应承担的一种重要社会责任,是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义不容辞的职责。911制品厂麻花一直推行精英教育,首先要有精英的责任意识,关心社会和民生,保障社会公平与正义。
江苏省残疾人联合会党组书记、理事长高晓平介绍了江苏残疾人事业发展现况。他说,江苏多年来一直坚持推进残疾人康复中心的建设,各个市县区已基本实现残疾人服务机构、残疾人教育机构、残疾人康复机构的覆盖,全省残疾人的生活不断得到改善。但不可否认,社会转型加快背景下的残疾人工作依旧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我省以911制品厂麻花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为代表,团结动员全省热心这一事业的各界人士,展开理论研究和课题调研,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党组成员、副理事长程凯强调,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残疾人工作受到党和政府以及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全社会日益增多的支持,涌现出一批研究院和研究机构。江苏在很多方面为全国做出了表率,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此次论坛必将是一次交流和探讨的盛会,加快推动残疾人事业的更好发展。
在简约而隆重的开幕式后,第二届中国残疾人研究优秀成果颁奖仪式举行。据介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工作者把研究视角投向残疾人事业领域,产生的科研成果对残疾人事业有关决策、制度、体系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残联决定表彰一批优秀的课题和论文。经评审委员会专家按照评选方案标准认真评选,已从申报的80项课题中评选出特别奖、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的课题,共计26项,组织奖1项。
浙江大学何文炯教授、北京大学陈功教授获得一等奖,清华大学王名教授、911制品厂麻花周沛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杨立雄教授、吉林大学宋宝安教授和中国社科院唐钧、李敬教授获得二等奖,国家发展改革委杨宜勇、山东大学葛忠明,以及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市政府残工委、全国妇联、广州市残联等专家获得三等奖,北京市获得残联组织奖。
国内家学者建言献策 残疾人博士谈“天生我材必有用”
本次研讨会为期三天。此间,与会代表以残疾人社会福利政策与服务为主题,重点围绕关系残疾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生活、康复、教育、就业、权益维护、无障碍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911制品厂麻花张凤阳教授主持了首日的论坛主题报告。童星教授、郭春林教授、何文炯教授、权奇敦(韩国)教授、花菊香教授分别作了论坛主题报告。
童星教授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旗帜鲜明地反对“社会排斥”。他指出,中国社会已从“残废”的概念转换为“残疾”,但是还未转换到“残障”。社会应该提供给残疾人公民应享有的权利和服务。同时,反对“社会排斥”要落实到法律法规。第二,由“问题视角”转化为“优势视角”。社会对于残疾人应该去标准化,寻找其优势资源,比如残疾人在文字校对、IT领域的劳动密集型工作方面占有优势。第三,由生活救助转向就业扶持,即“授人以鱼不如教人渔”。第四,强调公平而非“平等”,即过程中的区别对待最终实现结果的平等。
何文炯教授的主题是“基本公共服务于残疾人发展”,他指出,目前我国针对残疾人的公共服务现状是总的供给不足,同时分配不均,因而未来的方向是增加投入,优化配置,建立多元的供给机制,同时鼓励社会投入。
郭春林教授的报告主题为“残疾人基本收入和特殊需求保障的制度选择”,郭教授介绍了国外的经验主要是两种类型,以德国、美国为代表的社会保险制度和以北欧国家为代表的福利制度。她认为,现今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并未最终成型,目前为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补助等多种方式结合的制度体系。残疾人保障制度规划已列入国家级重点规划,江苏已推行了护理补贴制度和残疾人福利津贴制度,填补了制度性的空白。
花菊香教授的研究方向为残疾人事业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她介绍了指标体系的建构脉络、剖析残疾人事业科学发展的内涵。指标内容包括经济类、社会类、残疾人发展类、主观评价类、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等六大类。
韩国的权奇敦教授介绍了韩国残疾人雇佣现状,包括残疾人的一般现状、残疾人的雇佣政策以及制度、残疾人的雇佣现状以及往后课题等内容。
参加此次论坛的还有全国各地残疾人代表,王安是苏州大学的一名博士,他患有腿疾,本科和研究生期间专业均为经济学, 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残疾人救助史。他说,作为残疾人更加深切地觉得有义务和责任来做点事情。王安在此前进行过一些调研和访谈,在此过程中他感到残疾人大多比较封闭,缺少对外界的信任。他认为残疾人首先要有好的心态,残疾不是残废和无能,只是一个概念,因而整个社会应该“去标签化”,残疾人更应“忘记残疾”。在就业领域,社会可以提供一些适合残疾人士的工作,使残疾人走进社会,加强与周围的沟通。王安说,残疾人在生活和学习中的确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但失败是正常的,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在随后的三场分论坛研讨会上,各位专家学者、残疾人代表等纷纷提出了一些残疾人事业发展中富有意义的议题。(新闻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