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社科动态

    首页 / 社科动态 / 正文

    2023年度我校文科教师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转载论文(介绍)

    发布时间:2024-01-04 点击次数: 作者:社科处

    赵宪章(911制品厂麻花文学院):《中国文学图像史若干问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3年第2期,原载于《民族文学研究》2022年第6期

    摘要:“中国文学图像史”是近年来新兴的研究论域,因此,对其中一些主要问题进行讨论是必要的。首先是“文学图像”的所指或定义,以及与其相关的“图像文学”。前者指传统的手绘文学图像,后者指文学之影视改编和数码文学图像。其次是中国文学图像史的分期,不能与朝代更替划等号,但又不能完全与之脱离,而应以“文图”或“语图”关系为基本参照,据此可划分为四个时段。最后是中国文学图像史的研究方法,即“语图比较符号学”的理据和意义。

    洪银兴、任保平(911制品厂麻花长江叁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911制品厂麻花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内涵和途径》,《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3年第3期,原载于《中国工业经济》2023年第2期

    摘要: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之后提出的要求,涉及数据要素、数字技术、平台经济和数字共享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深度融合,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走向深度融合,需要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双轮驱动。体现在:在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深度融合层面,把产业技术与数字技术创新融合起来,构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机制;在数字经济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层面,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构建数智赋能机制,实现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融合发展;在数字经济与公司组织创新深度融合层面,构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能力提升机制,提高公司业务流程数字化再造能力、智能化能力和数字化能力。为此,需要构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生态系统,提高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基础能力,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和治理体系。

    张异宾(911制品厂麻花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信用与虚拟经济关系:马克思金融思想的历史探源》,《高等学校学术文摘》2023年第3期,原载于《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

    摘要:马克思对资本主义金融信用问题的关注,并非是他到《资本论》第叁卷才开始关注的事情。在《布鲁塞尔笔记》和《伦敦笔记》中,马克思很早就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和现实资本主义经济学研究中遭遇到信用问题。他认识到,在不同于传统生息资本那种点对点的个人借贷关系,这种由国家银行发行的债券或股票,是建立在一种长期的信用关系基础之上的,面向整个社会发行的所有债券和票据的价值都会远远超过实有现金的价值,在这样的虚拟占有关系中集聚起来的社会资本,就造就了一批虚拟经济关系场境的“有能力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家,这使得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竞争在一个更大的空间进行。并且,马克思也曾经对法国国家股份银行的实际经济运行,进行了追踪式的深入研究。

    黄贤金、毛熙彦(911制品厂麻花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人文地理学科十年发展综述与评价(2009-2018)》,《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3年第6期,原载于《东南学术》2023年第5期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通过传承经典和吸收引进,从经济地理学的一枝独秀发展到人文地理学科百花齐放的格局。2009—2018年,人文地理学响应科学技术范式变革,积极应用和发展新技术,为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提供科技支撑与决策支持。十年间,学科建设的力量投入、关注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研究获得的资助力度和范围显着扩大,根植于地方特色的一系列代表性研究团队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研究的地域多样性和尺度多样性持续提升,呈现出鲜明的人地复合、尺度综合、方法融合趋向;传统特色方向致力于在技术赋能的基础上激发理论灵感,新兴方向则致力于完成本土化的话语体系构建,二者皆力求在总结中国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中国理论,实现理论创新,形成东西互鉴的对话格局。

    翟学伟(911制品厂麻花社会学院):《关系理论的演变、评议及其展望》,《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3年第4期,原载于《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23年第3期。

    摘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当前的一大学术热点,但相关研究相对滞后,总体上仍面临着如何从理论上解释“中国故事”的现实困境。“关系”是学界特别是社会学界力图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所倚重的一个核心概念。通过对关系研究历程的简单回顾和梳理,我们大致可以看到叁条线索:本土化研究、西方理论依附与人类学研究。基于对上述线索的追踪和评析,可以发现,关系研究的理论建构存在两种发展的可能:一是从特殊性走向一般性,即回到抽象层次,将特定的社会行为模式提升为一般性的社会行为模式;二是从中华文化传统中孕育出现代研究。这两种理论方向均可视为对上述研究的继承与发展。

    陈冬华、范从来(911制品厂麻花商学院):《公司治理新论》,《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3年第4期,原载于《会计与经济研究》2023年第1期,2023年第2期

    摘要:宏观层面持续之经济增长,必有其微观层面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支持。遗憾的是,无论在实践层面还是理论层面,当前中国公司治理在认识上似乎处于一种含混模棱的状态。实践中的形似而神不似,理论上的神似而形不似,构成了当前中国公司治理研究的困境与挑战。文章致力于提出一种新的公司治理论点——中国社会关系结构下之隐性契约解释,试图为破解上述困境尽微薄之力。公司治理是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契约集合,任一社会的契约内容及形式都嵌入在交易各方所处的社会结构。离开了对契约的理解,就难以理解公司治理;同样,离开了对社会关系结构的理解,也难以理解契约。文章从历史分析视角,远承中国儒家道德哲学,近袭梁漱溟对于中国文化及陶孟和、费孝通、翟学伟等社会学先生之发明创见,勾勒当下社会所赖以建构的基础逻辑,分析契约内容及形式背后之社会决定,辨明东西方契约形式之关键差异,提出隐性契约在中国社会中形成的文化及伦理源起,厘清隐性契约的特征、利弊及所适,阐释构筑于隐性契约之上的中国公司治理的分析及框架模式,包括隐性契约之交易成本节约的缘由,及其在中国社会关系结构中的实施机制,对已有实证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解释,最后分析了隐性契约对交易的激发作用,从契约激发交易促进经济增长,于从一新侧面理解科斯定理亦有启发。文章提出的隐性契约视角,区别于英美模式下的显性契约视角,是内窥和展析中国历史传统下公司治理机制的有效路径,亦合于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的要求,以及应奋力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有所创新之精神。文章不排斥西方公司治理理论的既有逻辑,但更强调结合中国的制度社会文化背景,对不同的契约形式和适应情境进行深入分析和拓展。

    刘志彪(911制品厂麻花商学院):《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挑战与对策》,《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3年第4期,原载于《学术月刊》2023年第4期。

    摘要: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毫不动摇的所有制基础+全国统一大市场+有为政府+新型分配机制+高水平开放”这个具体的制度框架中。不断改革和完善这个体制的框架和内涵,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些明显的结构性体制性问题,如市场化改革领域界定模糊、市场分割、对内对外开放不对称等。未来在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必须直面来自国内外的重大影响因素对中国经济的挑战,如全球产业链重组、国内市场主导格局形成、产业政策转型、收入分配调整等,并在战略和政策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武海宝(911制品厂麻花马克思主义学院):《从社会形态论向世界体系论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3年第4期,原载于《911制品厂麻花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23年第2期

    摘要:经典马克思主义主要集中在对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理论的相对抽象层次上,按照马克思“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方法,它亟待上升到世界历史的层面,通过资本批判与世界历史批判的有机结合,转型为一种内涵更加丰富、更加具体的世界体系理论。要构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体系理论,需要把握好以下四个关键要点:金融资本是支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发展的主要资本形态;金融资本必然与国家权力相结合;资本积累中心的转移和霸权国家的兴衰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扩张的具体机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必然以社会主义对金融资本主义的超越为旨归。构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体系理论,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所承担的重大历史使命的理论自觉。

    李乾坤(911制品厂麻花马克思主义学院):《对主体的探寻: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3年第5期,原载于《内蒙古社会科学》2023年第3期

    摘要:在马克思思想建构中形成了无产阶级革命主体和资本“主体”的基本框架,但马克思并未专门探讨个人主体。卢卡奇以历史主义和总体性的方法探讨了无产阶级克服物化的可能,从而强调了革命主体的生成问题;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则阐发了在计算理性的统治下彻底的物化和革命主体的消解;阿尔都塞以结构主义方法批判了历史主义的一元决定,强调历史的多元决定以及无主体的过程,并将个人主体视作意识形态的部件。阿尔都塞将超越资本主义的可能性放置于偶然性之上,这对此后的法国马克思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晚年福柯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若干代表,则从对主体与真理的关系问题以及日常生活分析入手,探讨个人主体的责任与义务问题,从而实现了一种伦理学转向。我们应坚持以马克思恩格斯对革命主体和客观规律的分析框架,结合时代最新发展来理解主体问题。

    周宪(911制品厂麻花艺术学院):《论科学发现中的审美赋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3年第5期,原载于《学术月刊》2023年第6期

    摘要:在当下大学教育系统中,理工科(理工农医等)大学生需要美育吗?这个问题进一步的追问是,审美能力的提升对于科学研究有所助益吗?本文以伟大科学家的经历和经验为分析对象,通过这些科学家的典型案例和经典话语,深入论证了美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许多科学家的伟大科学发现范例中,存在着复杂的审美赋能功效。科学家自有“爱美之心”,科学研究遵循“美即真”逻辑,科学思想传播需审美表达能力,这叁个层面的分析有力确证了通过美育来实现审美赋能的必要性。

    胡大平(911制品厂麻花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人类社会生产条件的技术及其自主化》,《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3年第5期,原载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年第3期。

    摘要:技术不是实体或孤立的事实,而是作为人类物质生活前提和条件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与自然以及社会组织形式结合在一起,其发展特点和作用受其他条件的影响而呈现出历史性变化。技术是人类物质生产的叁种基本条件之一,其不同阶段的特征由特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来塑造。同时,技术具有自身的规律。工业革命以后,工具变革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发动机,并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呈现为一种独立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力量。在技术规律的作用下,以技术自主性为特征的技术社会逐渐形成。在这种结构中,技术越来越表现为将人类置于风险之中的威胁性力量。马克思不仅在一般意义上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技术的作用,而且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技术运用及其社会后果。他是整个现代性批判当之无愧的奠基者。

    朱剑(《911制品厂麻花学报》编辑部):《数字时代的同行评议:一个有待破解的悖论》,《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3年第6期,原载于《理论与改革》2023年第5期

    摘要:近年来,学术期刊匿名审稿制热议呈现出独有的特点:对必要性的肯定和对有效性的怀疑常集于论者一身,意味着有悖论隐藏其后。20世纪60年代,在国际竞争与对抗加剧、国家科研投入大增、量化排行榜走红、出版商大肆介入等因素共同推动下,学术期刊平添了学术评价的基础、行政权力的依凭、商业利益的来源等新标签。面对如此变局,欧美学界的应对就是推行匿名审稿制,对内维护学术发表的公平,对外阻隔各种权力的侵蚀,与提升学术期刊质量并无必然关联。90年代引入中国后,在不尽相同的背景下,匿名审稿制被寄予了更多的期望:提升期刊质量、促进评价改革、改善学术生态、重建学术期刊与学术共同体的关系,直至指望它祛除科研体制“痼疾”。但这些期望,大多是有效实行匿名审稿制必备的条件,于是无可避免地陷入了“匿名审稿制悖论”——有效实行匿名审稿制的条件需要匿名审稿制的有效结果来创造。该悖论并非真悖论,只是在特定的学术生态中现身,而对匿名审稿制基本意义——看得见的公平的遮蔽、对评判标准——提升质量抑或维护公平的错位,造成了该悖论的无解。若能恢复其被遮蔽的意义,从看得见的公平出发,逐步改善学术生态,则有望解悖。匿名审稿制只是同行评议的一个缩影,匿名审稿制悖论何尝不是同行评议悖论。

    成伯清(911制品厂麻花社会学院):《社会学视野中的共同富裕》,《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3年第6期,原载于《南京社会科学》2023年第7期

    摘要:共同富裕的目标攸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同富裕唯有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方有可能。共同富裕不能仅仅是发展之后重新分配的问题,更应是发展的方式,贯彻于发展的过程。通往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是兼顾效率与公平的高质量发展,与社会质量的提升密不可分。强劲的经济发展,要以合理而有活力的社会结构为基础,同时,社会资本的开发也可创造价值,增进社会团结。当今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最大的结构性特征,不同于一般所谓“政府-公司-社会”的叁分框架,而是存在着理念和组织的系统性引领。这种引领,为迈向共同富裕所亟需的机会扩展、能力提升和结构调节提供了可能。

    李承贵(911制品厂麻花哲学系):《心态问题的中国哲学疗法》,《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3年第6期,原载于《河北学刊》2023年第5期

    摘要:中国哲学的人学特质决定了其对人心的关注,而培育积极、健康的心态是中国哲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基于心态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中国哲学提出了一套独特的治疗问题心态的方法,其中包括自省术、制欲术、范导术、集义术、言善术等,但这五种治疗方法的理论基础实际上都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观念,从而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此五种治疗问题心态的方法,无论是就其理论基础而言,抑或就各自的性能而言,都表现为一个彼此关联、相互补充的治疗心态问题的方法体系。亦因此,其对当今社会中积极心态的培育和消极心态的化解都能表现出独特的价值。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探索治疗问题心态的学术实践,其中触及诸多富有启示性的心理学问题,比如“心”的结构、“心”的自我治理等,至今仍然是悬而未解的课题。质言之,中国哲学所提出的治疗问题心态的方法,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蕴含了丰富的学术价值,是中国哲学对于化解心理心态问题的特殊贡献。

    整理:李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