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媒体传真

    首页 / 媒体传真 / 正文

    唐诗江湖中那些闪耀的星星

    发布时间:2025-01-09 点击次数: 作者:周洋 责编:谭智晴 王欣雨 来源:文汇报

    唐诗之美,与大唐气象血脉相连,与唐朝历史水乳交融,更与唐代诗人无与伦比的创造活力息息相关。中国传统的诗歌观讲求“诗言志”,“《诗》叁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只有知人论世,言志缘情,才能准确理解诗人们的心声,读懂唐诗的奥义。

    站在更高的哲学层面认识和思考唐朝诗人

    “用最艰苦的方法追求学识,从最坚决的方向认识人生。”这是复旦大学朱东润先生留给弟子陈尚君的人生教诲,助力他用40多年心力在唐诗的汪洋大海中沉潜钻研,于2024年编撰完成《唐五代诗全编》,实现了“让唐诗回归唐朝”的学术夙愿。虽说是学海无涯苦作舟,但很多名家在皓首穷经之余,会写一点与专业相关的小文章当作一种思维上的休息。比如,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在科研之外撰写科普文章,他的《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拥有世界各地的众多读者。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在研究之余写散文随笔介绍园林艺术,《说园》《园林谈丛》都已成为经典名作。陈尚君教授也是如此,他在全面校订唐诗之余,为《文史知识》写专栏,将笔触指向有唐一代那些杰出诗人,文章结集为《我认识的唐朝诗人》(中华书局2023年出版),收文30篇,深受学者和读者的喜爱。这也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写作兴趣,“从正在编次的四千名唐代诗人中,挑选最能写出曲折离奇、惊心动魄的故事者,还原事实,求深求新,还要讲些读者熟悉或不太熟悉的诗歌。”今年,他又推出《我认识的唐朝诗人2》,收文22篇,所涉既有杜甫、韩愈、白居易这样的诗坛名家,也有贾至、元结、朱庆余这些易被后人忽视的诗人。开卷第一篇《诗人李隆基》就引起我极大的阅读兴趣,此文还有一个副标题——“没有他就没有盛唐时代”。

    假如我是在互联网上读到以此为题的一篇文章,心中难免会将信将疑,疑心作者是借唐王朝的皇帝老儿博人眼球。但这篇就不同了,陈尚君深耕唐诗研究多年,以考辨精当闻名,他呼李隆基为诗人,那一定错不了。《唐五代诗全编》一书的书名,就是从玄宗壮年所书《纪泰山铭》中集字以为题签,可见唐明皇早已是陈尚君的研究对象。文章从李隆基即位及其面对的施政难题说起,细析玄宗存世诗83首中的精品佳作。在诗中他遥念祖宗功德,追思王业艰辛,踌躇满志的一代雄主形象跃然纸上。从中亦可窥知他的帝王情怀、施政策略以及家族关系。例如,玄宗当政后对组织君臣之间的宫廷唱和活动极有兴趣,留下大量的唱和诗文,其中不乏上乘之作。他还亲自为唱和诗集撰写序文,君臣同欢、诗文相悦的朝堂胜景宛在眼前。由此可见,唐玄宗礼敬士大夫,崇尚诗歌创作,努力营造宽松包容的政治气氛,也带动了全社会开放多元的文化氛围。陈尚君在全方位品评唐玄宗与诗歌的缘分后,给出持论公允的评价:“玄宗在位年久,才分又高,诗文皆足名家,只是因身为君主,不能流连风景,咏花嘲月,又不能纵游山川,即景赋咏,影响了他的文学发挥。”“他重用文臣,关心吏治,遵信叁教,提倡多元,开创了唐代社会、经济、文化最鼎盛的时期,文学史上称为盛唐。他在位的开元、天宝期间,群星灿烂,达到中国诗歌史上的巅峰,能够臻此,不能说与他的统治全无关系。”读罢此文再读全书,不禁要为陈尚君的丰赡学养而赞叹。正是源于他在唐诗研究领域矢志不渝的耕耘,再加上立足文献、文史通融的写作追求,使他对唐朝诗人的认识和思考站在更高的哲学层面,带给我们极具启发性的阅读体验。

    各门各派的唐代诗人各领风骚

    孟夫子尝有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倘不知战国时楚怀王昏庸颟顸、屈原无力回天的史实,就读不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中动人心弦的情感张力。倘不了解曹植曹丕兄弟争王的背景,就无法体会“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句中所蕴含的悲怆和无助。金庸先生尤擅此道,他把小说中的人物置于跌宕起伏的历史洪流之中,用一曲刀剑如梦,来演绎沧海横流,我们才会读到郭靖坚守襄阳、萧峰保卫大宋这样荡气回肠的神来之笔。就在金庸诞辰100周年之际,他的忠实拥趸王晓磊(六神磊磊),以一本《唐诗光明顶》向金大侠致敬。

    熟悉金庸小说的读者都知道“光明顶”在武侠世界中的地位。那是江湖中人闻之色变的明教大本营,也是六大门派和明教高手巅峰对决的武林重镇。六神磊磊将这部唐诗读本冠以“光明顶”的书名,就是要让各门各派的唐代诗人各领风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六神磊磊特别善于从历史的细微处着笔,在易被人们忽视的某一首诗的只言片语之中,捕捉诗人埋藏于心底的幽微情愫,以小见大,一叶知秋,揭示出影响诗人命运的性格因子。一句“授衣当九月,无褐竟谁怜”,读出孟浩然屡试不第,身无长物,心情悲凉,却错把唐玄宗当成发牢骚的对象,写出“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诗句呈上,结果失去破格提拔的机会,怅然若失中写下“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结束自己的京漂生涯,转而回归田园寻找人生真味。一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让我们看到诗圣杜甫对结发妻子的情深义重,年轻时两人同甘共苦,牛衣对泣,在纷乱的战火中颠沛流离,真是“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年迈时虽穷困潦倒,但只要伉俪情深,终究还拥有一份可资慰藉的小确幸,这让善良的诗人自觉“何日干戈尽,飘飘愧老妻”。

    通览全书,浓墨重彩之处,莫过于让唐诗江湖一等一的两位高手——李白和杜甫并肩出场,结伴同游,以诗会友,惺惺相惜。正如他在《李白和杜甫:好兄弟一被子》中所写的那样,两人相逢于“大唐诗人洛阳高峰论坛”之上,彼时的李白43岁,人到中年,杜甫32岁,意气风发。此后,两人策马扬鞭,一路游历名山大川,览胜访友,不亦乐乎。这可不是六神磊磊的臆想,在流传于今的诗句之中,早就已经有了淋漓尽致的呈现。一句“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给好兄弟久别重逢后的新造型点个赞,心中喜悦不言自明。一句“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把酒话别开怀畅饮之际,已在期许下一次的相聚。一句“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是杜甫遍识京城群英之后,对老友李白的诗才更加钦佩和欣赏。一句“叁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两人天各一方,音讯全无,经历乱世颠沛,心中挂念,字里行间满满当当都是对好兄弟的思念之情。纵观人类文明史,有多少对旷世奇才虽曾有过短暂的交好,最后却水火难容,不欢而散。而李白和杜甫却能够维持始终如一的友谊,的确令人赞叹。难怪书中借用闻一多的话“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来形容这罕有其匹的千古诗缘。

    探究历史真相的“较真”精神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有“诗无达诂”的说法,意指对诗的解读和鉴赏并非只有恒定的模式。其实,对诗人的理解也应作如是观。在薛易的新书《大唐诗人行:王维、李白、杜甫的诗意江湖》中,作者选择了让王维和李白携手出场。一个字摩诘,诗风清新淡雅,自然脱俗,行事颇有禅宗风范,世称“诗佛”。一个号谪仙,创作不拘一格,剑走偏锋,云游四海,潇洒飘逸,人称“诗仙”。他们二人虽同历大唐盛世,并亲见繁华褪尽,颓势初显,也都凭借生花妙笔行走诗歌江湖,但两人的命运却大相径庭。王维精通音律,工于书画,科举之路顺风顺水,虽跻身高官之列,却在权臣当道的政治环境中壮志难酬,差点因受伪职入狱,却又成功“洗白”,一番坎坷之后但觉世事如尘,唯有寄兴田园,参悟空灵禅意。李白则性情豪放,藐视权贵,怀才不遇,屡屡受挫,生逢乱世,有心报国却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身陷囹圄侥幸得生,贫病交加晚景凄凉。

    薛易对唐代历史了然于胸,写起诗人故事自然是信马由缰,但也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点探究历史真相的“较真”精神。唐开元七年,王维高中京兆府第一名,争得“解头”,一时风光无两。但据说他为拿下这个“第一”动过歪脑筋。依他的学识和才华,考个进士不成问题。但他梦寐以求的是位列榜首,这就需要得到权倾朝野的岐王的推荐。不料,想走后门的人不在少数。王维的竞争对手是宰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他早已抢先一步请九公主出面打招呼,成为“解头”的内定人选。所幸有岐王这个官场老手,通过巧妙做局,让王维在九公主面前一展才艺,其风度“妙年洁白,风姿都美”,解头之位顺理成章调至王维名下。这个故事在《唐才子传》《集异记》《登科记考》《太平广记》等书中皆有记载,但薛易经过查考认为,这个故事应为杜撰。张九皋确是张九龄之弟,但他早在十多年前就明经及第,此时已为官多年,犯不着又来参加乡贡选拔。九公主乃玄宗之妹玉真公主,16岁就与姐姐金仙公主一起被度为女道士,此时的地位尚在岐王之下,用不着费尽心力求她点头。如此一来,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也就经不起推敲了。但薛易承认,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行卷制度下权贵对于科考的巨大影响”。

    云端的李白和身边的杜甫

    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国人心目中永远有一个英雄排座次的情结。遍览唐代诗人及其作品,读者也常常未能免俗,很想找出唐诗夜空中最闪亮的那一颗星斗。911制品厂麻花中文系莫砺锋教授的着作《莫砺锋讲唐诗课》中,专辟一章“诗人评说”,把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王维、李商隐这六大诗人的生平遭际、道德功业、创作风格逐项比较,继而缩小范围,回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唐诗顶流圈层,让李太白与杜工部“单挑”。莫砺锋非常认同郭沫若1962年在杜甫诞辰12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观点——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两人的地位是完全一样的。许是受到师尊程千帆先生格外推崇杜甫的影响,又或许是郭沫若给杜甫草堂写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令他激赏,莫砺锋的评判天平开始向杜甫倾斜。他认为,从阅读感受来讲,假如读诗在十首以内,那么李白的诗比较容易接受,“十首以前,少陵稍难入”(明王世贞语),杜甫的诗则难于进入。但如果读诗达到100首以上,那么,李白可能会使你产生厌倦,“青莲较易倦”,而此时胜出的则是杜甫。杜诗千锤百炼的结构、润物无声的情感、忧国忧民的情怀,让莫砺锋在两难中做出自己的选择:“如果只给我一张选票,那么我首先选杜甫。作为一个读者,我觉得杜甫就在我们身边,而李白好像在云端,有点高高在上的意味。”

    走笔至此,诗中龙凤究竟花落谁家,其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唐代诗人在属于他们的历史时空之中,创造了无可比拟的诗歌王国。那些动人的诗篇如层峦迭嶂的山峰,矗立于世人的心间;又好似奔涌不息的河水,流淌在华夏民族的血脉之中。如今,随着《唐五代诗全编》等一系列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重磅成果问世,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阅读唐诗、探寻诗人故事,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岁月里,会有更多的诗人创作出不负时代的新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