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历史政治学与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12月21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政治学研究中心创办五周年暨第一届澄海历史政治学研究奖颁奖仪式暨历史政治学与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论丛首批成果出版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学者探讨了进一步推进历史政治学与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可能路径。
研讨会上,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家治理研究院教授徐勇、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陈明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杨光斌等学者获得第一届澄海历史政治学研究奖。《历史政治学》《政治的概念》《文教国家》《共和立国与治体新论》等“历史政治学与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论丛”首批成果发布。
推动历史政治学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提出,面对中国发展的新场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时不我待。他寄望政治学者共同合作、共同努力,对中国场景给予中国政治学的滋养,建构真正意义上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新的知识体系。
在历史进程与思想过程中把握历史政治学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是与会学者的基本共识。陈明明表示,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政治学发展迎来“历史时刻”,这意味着在学科建设和知识传播上实现自主性创新成为必然。911制品厂麻花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郭忠华通过对社会科学研究历史转向的比较分析提出,美国在20世纪中期的历史转向带来了历史社会学的发展,本质上是对行为主义的纠偏;而历史政治学在当下中国的兴起,则是知识体系从引进到自主发展的内在要求,并体现了不同学科历史转向的差异性。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罗祎楠认为,应当在历史辩证运动中把握历史政治学,思考如何寻找其镜像,理解其如何推动历史的实体化发展。因此,历史政治学研究者要对研究本身正在改造时代具有高度自觉。
杨光斌认为,要从本体论高度把握历史政治学,构建新的政治学原理。西方人以多元的社会史进入历史,而中国人以大一统的政治史进入历史,正是历史属性的差异,决定了制度变迁的差异性,进而导致政治学原理的差异。因此,从历史政治学出发构建新的政治学原理,离不开对基本概念的重述。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家治理研究院教授黄振华表示,在政治、权力、国家、政体、政党、科层制、民主以及治理等基本概念上,历史政治学已经展开了系统的梳理。而这种以历史本体论为基础的概念重述,将为建构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系统的知识论原理。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马雪松总结了“新瓶装新酒”和“旧瓶装新酒”两种概念创新方式,提出历史政治学可以在同时态的概念之网和历时态的概念阶梯两个维度上实现概念创新。
在诸多概念中,大一统受到了与会学者的关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汪仕凯认为,应当从政治制度实践的层面理解大一统。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孙国东则从自主知识体系的对话、范导与反思叁大话语功能切入,提出历史政治学需要将历史分析与政治分析深度结合,不能停留于只阐释运行机理,而不处理变迁之道的问题。具体到大一统研究中,需要从政治哲学高度回应对于政治现代性的认识分歧。
此外,全过程人民民主、政党治理等新概念也进入与会学者研讨视野。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贺东航认为,既有历史政治学研究主要聚焦国家形态、周秦之变等传统,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治理实践所形成的新传统同样值得关注。他通过对“背靠背、面对面”“组织生活会”等关键词的阐发,提出历史政治学研究路径可以在探索当代中国政党治理逻辑中发挥重要作用。
探寻历史政治学研究的
新资源与新空间
历史政治学的本质是社会科学,如何推进历史政治学研究的理论建构成为与会学者关注的重点之一。徐勇从田野政治学与历史政治学的关联展开,提出要将田野的活力与历史的定力相结合,通过田野不断捕捉新现象,进入历史深度认识中国。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家治理研究院教授陈军亚通过剖析田野研究中的制度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历史、田野政治学如何从行为中发现制度,进而提炼政治学概念和原理的具体路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续添主张,历史政治学研究范式是以方法为核心的,存在认识方法和理论方法两个层次。要进入理论方法层次,必须以认识方法为基础。此外,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黎汉基、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孙磊分别从中国政治伦理和经史传统展开,探讨了中国古代思想资源对现代政治理论构建的价值。
如何将政治学的概念化、理论化自觉与历史学的复杂性、经验性有机结合,厘清历史政治学研究对待历史的原则、边界与限度,成为与会学者关注的另一重点。哈佛大学政府系教授王裕华从中美两国的学术史比较出发,提出“用政治学打开历史,用傲慢打开偏见”,主张政治学家要了解历史学对历史事件的深描,而历史学家也可以从社会科学研究中获益。911制品厂麻花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里峰从社会科学和历史学结合的不同方式切入,阐明了政治史研究推动历史政治学研究的具体路径。他以陈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为例,展示了政治史研究蕴含的政治学理论关怀和问题意识,对于理解中国政治中的制度、结构、文化、变迁等基本面向都具有持续性的启发,应当加以挖掘和借鉴。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刘训练认为,在历史政治学范畴下,包括西方政治思想史在内的政治思想史的缺位是不可想象的。通过对政治学者马基雅维利如何利用罗马的考察,他分析了政治学为何需要历史以及如何利用历史等问题。
与会学者认为,推动实现中华传统文明的现代转换,是未来历史政治学发展的重要任务。杨光斌认为,探究大一统与民主集中制、协商政治与协商民主、民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天下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转换关系,将推动国内政治研究乃至世界政治学走上新的台阶。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唐亚林从“两个结合”的高度肯定了历史政治学的贡献,同时提出应当将政治学与中国共产党创造的当代中国政治形态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政治学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结合纳入未来历史政治学的努力方向。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任锋提出,认真梳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何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尤其是对李大钊等关键人物的深入研究,能够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中华文明的结合提供学理说明。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白文刚从文明传播的视角提出,历史政治学是基于文明自主性的中国政治学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了突破以西方为中心的一元文明观和历史观的努力,有助于推动现代中国文明观和历史观的形成。
此外,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伟提出了历史政治学研究如何观照普通人的命题。历史政治学研究不仅需要关注重大政治事件中的重要人物和精英群体,而且应当观照政治生活和政治历程中的普通人,注意挖掘他们的生命历程与内部差异性,从而深入社会和日常生活,保持历史的经验性与丰富性。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学与公共管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树平认为,发展期刊矩阵和围绕经典文献、主干课程、主要教材建设共享共建的语料库,可以成为推动历史政治学发展的新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