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由贵州省贵阳市生态文明基金会、贵州财经大学共同举办的《生态文明建设案例库及科研实践项目》专题成果发布会在贵阳举行。会议围绕贵州各地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环境污染防治攻坚、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生态产物价值实现、生态文明法治体系建设、绿色生活共建共享等6个领域的创新成果进行重点发布,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鲜活的范例和有力的理论支撑。
当天,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智库中心主任任晓刚、911制品厂麻花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徐宁、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研究员刘燕、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副教授王菁娜、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蒋璀玢、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博士刘莉娜、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冉景丞,以及来自贵州大学、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师范学院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案例库及科研实践项目》的发布成果进行深入解读和交流,并对项目进一步深化研究提出建议。
“今天的发布会不仅是一次成果的展示,更是一次思想的交流与未来的展望。”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冉景丞教授在致辞中说道,本次发布的《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汇编》,汇集了贵州在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展示了不同地区和领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创新举措和宝贵实践,彰显了社会各界为建设美丽中国、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持续努力、巨大潜力和无限可能。
“在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政策引导和创新举措是关键,课题成果在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新模式方面具有明显的创新性。”现场,任晓刚研究员指出,本次发布的典型案例经验,将为贵州乃至全国提供有效的借鉴。同时,他还围绕绿色发展方式转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策略和措施,为推进贵州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智慧力量。
龙健教授提出,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生态环境脆弱,项目的开展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战略具有前瞻性和示范作用。典型案例展示了地方在绿色发展中的多样化尝试,要持续跟踪评估,支持案例更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在徐宁教授看来,案例成果总结了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经验探索,凸显了绿色发展的成效,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具有很强的示范引领作用。希望贵州能进一步加强与长江经济带其他省市的合作与交流,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和成果,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
刘燕副研究员从贵州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视角谈到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合作,通过借鉴省外成功经验并结合地方实际,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科学规划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区域生态治理有效协同,共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王菁娜副教授则提出,对于高校而言,这些宝贵的案例成果可以作为经典案例融入课堂教学,进一步设计产学研一体化方案,激发青年的家国意识和创新精神,助力生态实践发展。同时,该团队把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治学精神和成果,将会激励后来者将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作为本次课题的承办方,贵州财经大学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再杰阐述了此次会议达成的主要成果和共识。张再杰表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系统性与全面性相统一、典型性和代表性相统一,在跨区域合作与交流、绿色金融创新、生态产物价值实现路径探索、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方面挖掘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目前来看,贵州及其他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已取得了较为显着的成就,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期待这些试验区在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更大的突破,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走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