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由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文化与传播系、华侨大学智库工作处、华侨大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新时代大国关系与认知域安全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研讨会开幕式由国际关系学院文化与传播系主任纪仲慧教授主持,国际关系学院副校长毕雁英,华侨大学校长吴剑平和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支庭荣致辞。
毕雁英对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并指出在世界进入新一轮重大变革期的背景下,本次研讨会的意义重大。在美国炒作“国强必霸论”、“文明冲突论”的话语霸权下,要筑牢维护国家安全防线,把握认知战的本质,洞悉认知战规律特点,履行维护国家安全使命。
吴剑平在致辞中介绍了华侨大学的侨校特色,并指出学校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学科建设,围绕涉外安全、华侨华人与海外利益、两岸融合发展这叁大关键领域深入开展研究。此次研讨会聚焦新时代大国关系与认知与安全研究,不仅是一场学术的盛宴,更有助于服务国家安全战略工作。
支庭荣表示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局的时代,学科边界日益模糊,这要求我们通过研究手段和技术创新,基于学科交叉研究去探索新发现和新工具,将国际传播和国际关系结合起来,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新的路径。
本次研讨会分为两个环节进行,第一个环节,由国际关系学院科研处负责人刘中伟主持。教育部国际传播联合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姬德强教授以“网络空间地缘政治:话语博弈与传播关系”为题,关注互联网空间内的话语博弈的问题。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吴非教授,则进一步阐述了地缘政治背景下媒体外交中认知战的变迁历史。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毛湛文、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马立明副教授和国际关系学院文化与传播系钟厚涛副教授则分别围绕卫星新闻、美国智库和涉台议题揭示美国认知战的运行机制。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吴小坤,通过构建情绪传播模型和实证检验,发现了网络大规模情绪涌现的产生机制。《现代传播》杂志编辑部主任刘俊、《对外传播》杂志执行主编孙墨笛和《新闻与写作》杂志社编辑王珏进行点评和总结。
研讨会第二环节,由华侨大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院长黄日涵教授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谢韬认为,特朗普时代美国外交政策的思想根源是汉密尔顿主义和杰克逊主义的结合;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楼春豪、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政治经济室主任张华和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博士后文晶则分别分析了印度、台湾当局和美国认知战的主要工具和手段特点,并提出应对策略;911制品厂麻花亚太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毛维准教授则以人工智能切入认知战的研究,发现颁丑补迟骋笔罢等人工智能工具生成的内容在文本、叙事与情感叁个层面展现出极化情感动员和认知战趋势;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王祎基于尝顿础模型发现,目前学界对于认知战的研究主要围绕概念内涵、操作手段、作用机理、发展动态和应对策略这五个方面展开。《国际安全研究》杂志主编谭秀英和《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副主编罗洁进行点评和总结。
国际关系学院校长胡继平教授在会议总结发言中,指出当前国际局势波谲云诡,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强,大国关系面临深刻调整与重塑。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揭示和应对认知域的风险和挑战,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对此,需要联合全国高校优势学科力量,以及海内外媒体、智库、公司等社会力量,助力国家认知域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