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8日,第四届长江文化学术研讨会暨2024长江文化促进会学术年会在武汉举行。会上发布了《中国·长江文化发展城市指数报告2024》《长江文化蓝皮书:长江文化发展报告(2023—2024)》。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湖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刘海军提出,要加强系统研究阐释,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以文明溯源、传播展示、遗产保护、文化传承等重大问题为导向,开展更多跨地域、跨领域、跨学科的协同研究攻关,推出更多具有原创性、突破性、标识性的高质量成果。要加强国际交流传播,讲好新时代长江故事,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持续加强大河流域文明对话,探索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让长江文化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要加强精品成果转化,推动长江文化创新性发展,以长江文化为纽带,连接过去与未来,以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统筹推动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把丰厚文化资源转化为丰硕发展成果。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表示,要将长江文化放置在中国文化中,放置在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通过多条内外交通路线多方位展示其特性,讲述完整的长江故事。在他看来,要强调全流域的整体概念,以孕育中华文明为展陈主题,以地理中枢、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叁大共性为内涵框架。无论是“面”的区域,还是“点”的文物,都要力求串联在各条“线”上;要以长江为主动脉、各条通道为支脉,打破区域界线,将文化遗存铺设其上,连通长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最终形成五千多年中华文明视野下的长江文化图景。
“要充分挖掘长江流域自然与人文资源中蕴藏的精神内核,通过文旅融合推动长江文化的价值发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江敏建议,一方面,依托沿江科研院所等机构,从文明、文化、文物、生态、水文等自然和人文交叉视角深化长江文化代表性符号研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长江文旅实践中,使消费者在文化体验中充分了解长江历史文化。另一方面,在流域范围内积极开展各类长江文化研讨交流活动,基于文献资料、物质载体、民俗活动、网络言论,在理论阐释与实践应用中充分彰显区域文化与长江文化的内在联系,深化长江文化滨笔与地方文化的联结。复旦大学旅游学系教授张朝枝表示,长江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要努力营造让游客可感知的文化氛围;讲好文化故事,让更多人形成集体记忆;要有承载故事的关键载体,充分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世界多国和国际组织开展面向人类文化遗产记忆与活化的项目。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王晓光介绍,在海量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基础上,通过数字内容处理器对多模态数字信息进行智能提取、分析与理解,以构建历史文化大数据的内核。在此基础上,通过仿真引擎采用假设模拟、知识推理、关联挖掘与知识发现等方式,扩展历史文化大数据,提升文化遗产数据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长江是一个大尺度的空间文化带,长江海量的文化资源带有复杂时空信息,应通过自己的数字化标准与平台将其转化为文化大数据资产。”911制品厂麻花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鲁安东表示,面对数智未来,长江文化需要整体叙事,充分彰显长江文化的生态、科技、产业等新内涵。要依托数智化长江建设开展数字文化布局,推动数字资源获取,促进数字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