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媒体传真

    首页 / 媒体传真 / 正文

    徐小跃:国学之道(25)之思想观念

    发布时间:2024-12-15 点击次数: 作者:徐小跃 来源:现代快报

    与义理之天相配与合一,或说让人的德行能够配得上天德,此乃是另一意义上的“以德配天”思想观念。在中国天人之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要去效法天地万物之性,从而实现人德与天德的齐一合一的思想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非常鲜明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天地万物是一有德,有情,有道,有理之性的存在,于是也就有了“天德”“天情”“天道”“天理”等概念的构建。“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易》语),“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周易》语),“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第79章,以下只章名)等,此之谓也。认为天地万物本身是有其精神品德的,而作为人应该去效法和学习它们的种种精神品德,从而实现和完成“以德配天”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一思想观念则是主要反映在《周易》、道家和一部分儒家的思想之中呢!值得注意的是,在义理之天概念框架下讨论的“以德配天”之天人合一思想是与以后我们要探讨的儒家在心性之天概念框架下讨论的“因诚致明,因明致诚”之天人合一思想是有着不同旨趣的。

    为中国人最为熟悉的《周易》的那两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德载物”探究的是在义理之天概念框架下的“以德配天”之天人合一思想。是说,天的运行,天的德性是刚强劲健,生生不息的,而君子处世,就应要像天一样,刚毅坚强,永不停息;大地之势多样、厚实、和顺,君子就应要像地一样,增厚其德,容载包容万物。即人要效法和学习天地的“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精神品德,并最终与天地之德相配与合一。可见,这一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其实质就是天人合德。而这一思想观念最完整地表达还是《周易》的那段名言:“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意思是说,作为有着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人,要像天地一样无私包容的覆载万物,要像日月一样光明磊落的普照大地,要像四时一样运转变化的井然有序,要像鬼神一样公正公平的判决吉凶(“阴阳不测之谓神”)。也就是说,人能够在自己的品德行为上,与天地万物的无私包容、光明磊落、井然有序、公正公平这些伟大的精神品德相匹配,相契合。这是一种对理想人格和精神追求的设定和向往。

    在中国传统文化看来,天地日月四时这些构成自然界的客观存在,有一个最大的精神品德,即是它们的“无私”。惟其如此,对自然界的这一德行得到了广泛地关注和弘扬。最有代表性的当推《礼记》《吕氏春秋》两部经典。《礼记-孔子闲居》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吕氏春秋-去私》说:“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做人要像天的覆盖没有偏私,要像地的承载没有偏私,要像日月光耀四方没有偏私,要像四季的运行没有偏私。它们各自施行它们的德行,所以万物才得以生长。万物的生长需要这样的品德施予,而人的生长亦同样需要这样的品德滋润。

    天地日月四时所具有的无私之德,其精神实质所指乃是平等地对待一切。也正是在这种天人合德思想观念的指引下,中国传统文化才最终形成了“天下为公”(《礼记》语),“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王阳明语)的公正、无私、平等这些优秀品德啊!

    老子将这种天人合一论概括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的“人道法天”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在老子看来,天地有其共同的品德,那就是它们的“不自生”的“无私”“无亲”。“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7章),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存的无私品德才会使得天长地久。“天道无亲,常与善人”(79章),自然的本质是没有偏爱偏私的,它永远只是帮助善良的人。

    地、天、道的最本质的特性正是体现在它们的自自然然,天以其清明,地以其宁静,神以其灵妙,谷以其盈满,万物以其育生而各安其自己之性存在着。作为“域中有四大”之一的人来说,就要效法着天地万物之品德呢!在老子看来,天道的精神品德还体现在它的公平公正的平等之性上。“天之道……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77章)。自然的德行是减少有余的来补给不足的,以达到平衡、平等与和谐。

    “不争而善胜”(73章)“利万物而不争”(8章)“利而不害”(81章)这些天之道,水之德,是老子向人们呈现的天地的伟大精神品德之在呢!不占有,不逞强,不争斗,不害他的利益万物的“慈柔”之德。老子是将“慈”德视为是他所要传授给世人并规劝世人要好好握持依靠的叁宝之首宝的啊!“我有叁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叁曰不敢为天下先”(67章),此之谓也。

    徐小跃(江苏省文史馆员,南京图书馆名誉馆长,911制品厂麻花哲学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