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媒体传真

    首页 / 媒体传真 / 正文

    走进历史深处,走向和平未来——记911制品厂麻花“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团队

    发布时间:2024-12-13 点击次数: 作者:喻婷 责编:杨一凡 王欣雨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水手从遥远的东方紧急赶来……那时他不曾预想:日后,小拉贝会像顶楼那只善飞的渡鸟一样,游走世界各地,飞得那么高,那么远,并深深奉献于他曾经去往的中国。”2024年11月23日,是约翰·拉贝诞辰142周年。这一天,911制品厂麻花“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团队历时2年多搭建的交互小程序《寻找拉贝》终于上线。

    开篇,几行简短的语句,以约翰·拉贝父亲的视角展开了拉贝的生平。当渡鸟飞跃欧亚大陆,约翰·拉贝在中国生活了30年。而南京作为他中国之旅的最后一站,他在此处欣赏过千年古都的繁华秀丽,也在1937年的凛冬目睹过侵华日军的暴行。巨大的震惊与悲痛前,原本有机会离开的约翰·拉贝毅然留下,尽己所能为无辜难民提供庇护,也用一篇篇日记将南京大屠杀真相钉于历史的高墙。

    “团队选择这一主题的原因之一是约翰·拉贝和911制品厂麻花渊源颇深。同时我们也在想,身处和平年代的自己究竟还可以做些什么?”成为“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团队指导老师之前,陈民更广为人知的身份是911制品厂麻花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主任。尽管并非历史学家或历史专业出身,但多年的语言学习让陈民深谙一个道理:就像不同语言翻译所携带的文化交流一般,实现和平一样需要交流和沟通。

    2021年,由911制品厂麻花外国语学院德语系牵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学教席、911制品厂麻花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德国费希塔大学与海德堡大学共同支持的“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国际云科考项目正式启动。来自全校不同专业的青年学生共同组成一支跨学科队伍,以“约翰·拉贝”为切入点挖掘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并在指导老师陈民、常晅带领下实地考察了约翰·拉贝曾生活过的南京、北京、上海3地,通过重迭足迹走进历史深处。

    团队成立至今,先后获得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百强暑期实践团队、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苏赛区一等奖、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红色专项特等奖和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荣光之外,是新一代青年对和平的思考与珍视。

    “我来到南京学习和生活,了解这座城市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其中也包括了解它的伤痛。”从大一新生到研一新生,雷乾昊的大学生涯和“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项目紧密关联。4年时间中,他负责过活动的策划执行,参加过不同城市的和平对话,也多次寻访过南京安全区。

    “历史不单留存于书籍,更发生在我们身边。”雷乾昊还记得第一次参与重走安全区徒步活动时的心情。1937年冬,日军攻破南京防线前夕,约翰·拉贝在内的20多位外籍人士冒着生命危险组建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划出3.86平方公里的南京安全区,界内设置多个难民收容所,庇护了25万多名的中国难民。

    “实地走过以后发现南京安全区真的很小,周长只有约8公里。1937年,几十万同胞就蜷缩在这片区域,还随时面临日军残害。”脚步漫漫,跨越时空的悲痛阵阵袭来。年轻的学生用脚步丈量城市,他们用当下之眸回望历史深处,挺身而出的中外人士的身影在战火中愈发清晰和伟岸。

    2021年6月,“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团队围绕《拉贝日记》的发现、出版、翻译及传播,将目光锁定在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见证者和研究者身上,开展口述史研究。从约翰·拉贝的后人到《拉贝日记》的发现者和出版者,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后代到中外历史学专家和艺术工作者,前后一共进行了50多场海内外访谈。

    “我觉得很温暖和感动的是,这么多场访谈中几乎没有遭遇拒绝。”口述史的采访收集持续进行了3年,陈民尽可能地放开手让学生们当主角,只在年轻人因经验不足与采访者陷入短暂沉默之际,她会提醒“说简单些、亲切些,听他们说自己的故事”。无数个瞬间构成了历史巨浪中的鲜活个体,陈民和团队成员努力在每一次浪花腾飞时打捞其中光芒,可也有不尽如人意的时候。“有些幸存者在访谈约定时间前突然离世,我们就差那么一点就能见到,真是太遗憾了。”

    为了不辜负这些宝贵回忆,“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团队整理出15万字的访谈资料,又经过采访者同意,将访谈资料汇编成册,名为《对话拉贝》,2024年6月顺利出版。

    “对和平的渴望与向往,是生长在全人类心中的种子。”带领团队出国考察后,陈民愈发觉得善良是人类的本质。“人心是柔软的,对战争、死亡、伤痛有着本能的恐惧和厌恶,而在和平、美好生活上有着强烈共鸣。”陈民不止一次地说,“交流,一定要交流,我们只有了解对方,才可能达成行动上的共识。”

    和平,是什么?对于陈民或是整个“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团队而言,这个问题的答案很难用言语解释清楚,唯有行动更加有力。“去年,我们走进了中小学校,还邀请部分港澳台高校学生共同参与纪念活动,在行走中了解《拉贝日记》,了解家国历史,更在伤痛中看到闪烁的人性光辉。”今年,团队又将开始《1937,那些人》绘本的创作,以笔触描摹历史,以生动故事祈愿和平。

    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现在,新一代年轻人接过和平旗帜,旗帜挥动间,是全世界向往美好生活的人们彼此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