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以来,911制品厂麻花图书馆古籍特藏部文献修复中心每周四下午都会迎来15名“小学徒”,对《红楼梦》程甲本进行修复与装帧,沉浸式感受体验“古籍修复师”的工作日常。作为911制品厂麻花图书馆开设的劳动教育课程,“何以补苍天”古籍修复体验课程上线即“秒光”,8周的课程既有理论也有实践,同学们会获得什么样的体验呢?
传承百年历史,南大首开古籍修复专题课
上课时间还未到,古籍特藏部文献修复中心里,同学们已经熟练地拿出自己的作业进行修补。这是第四节的课程,主要任务是修复书叶,为后续还原装帧做准备。
泛黄的书叶上,可以看到淡淡折痕与黄色水渍,书叶中还有一些缺损、破损的痕迹。只见同学们有序地将破损书叶揭开、展平,用毛笔蘸取稀浆水,细细涂在破损处四周,小心地修复着。一旁的课程老师、911制品厂麻花图书馆古籍特藏部古籍修复师陈婧,为同学们耐心做着指导讲解。
作为全国最大的高校图书馆之一,911制品厂麻花古籍特藏部收藏了古籍线装书近40万册。作为这些珍贵文化历史资料的守护者,文献修复中心工作人员每年修复的古籍有数千叶。
1924年,金陵大学图书馆已设置修复装订组对传世古籍进行整理与保护,一百年后,911制品厂麻花图书馆古籍特藏部首次开设古籍修复专题课程,将这份修复技艺与文化传授给同学们。
11月7日,首届“何以补苍天”古籍修复体验课程开讲。在陈婧的带领下,同学们参观了911制品厂麻花图书馆文献修复中心。就在这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场所,同学们对古籍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认领到了自己的“专属作业”。
沉浸式感受古籍修复,他们花费心思做“破书”
古色古香的作业,是广为人知的《红楼梦》。据了解,本次课程配合911制品厂麻花图书馆“风起红楼,流传天下——《红楼梦》版本展”推出,选择了《红楼梦》程甲本复制本作为修复对象。
作为《红楼梦》第一部刷印本,程甲本插图非常精美。不过,同学们领到的作业是老师们精心“破坏”后的,大家的任务就是要将作业“修旧如旧”。
陈婧介绍,给同学们准备的作业,也是古籍特藏部同事们的首次尝试。这门课由她与同事张百慧、李轶伦博士共同开设,“我们准备的程甲本大约二十多叶。从古籍上扫描后,我们用宣纸打印、裁齐折页形成一本书,然后再把它做旧,这个过程费了很多功夫。”
受潮、破损、粘连、断裂的书口、扑扑簌簌的灰尘、弯弯曲曲的小洞……在作业上,古籍修复时会遇到的情况,古籍特藏部的老师都尝试着将其还原呈现。“弯弯曲曲的小洞,就是书虫咬的。我们本来想用线香将作业模拟成书虫咬坏的形状,结果发现线香温度不够,又去化学实验室用机器进行制作,希望尽可能还原古籍破损的过程。”陈婧说。
每名同学领取的作业破坏程度不一,历史学院郭涵同学就面临了一种复杂的情况。“我的作业里有10来张书叶粘在一起没有办法用干揭法揭开。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找到了书叶粘连的原因,并把它们放在竹帘中,用热水浸湿,使粘连书叶的浆糊失效,然后书叶就丝滑地揭开了。”
记者注意到,每名同学的身边都有一份“古籍修复档案”。文献信息、分册信息、破损信息……同学们需要清晰详细地记录下修复的过程,还需要填写好自己的修复工作日志。陈婧解释,作为必备程序,档案记录的信息记录着古籍的修复经历,为后来者借鉴。因此也希望让同学们通过这样的记录,更真实地感受古籍修复工作。
何以补苍天?让“古籍修复师”试试
本次课程的名字是“何以补苍天”,为何以此来命名?
911制品厂麻花图书馆古籍特藏部主任李丹介绍,一方面,它借用了《红楼梦》开篇“五彩顽石补苍天”的经典故事,巧妙地隐喻了本次课程所承担的古籍修复之任;另一方面,明代周嘉胄在《装潢志》中提到的装裱良工应具备的“补天之手、贯虱之睛、灵慧虚和、心细如发”四大本领,也寄寓了对同学们的殷切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深刻认识到古籍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以一颗纯净之心和精湛技艺,共同守护这些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籍瑰宝。
课程共8周,16课时。根据古籍修复步骤,理论课分为修复前准备阶段、修整阶段、复原阶段叁部分穿插在修复实践中进行。
课程考核方式则根据“古籍修复原则”与《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GB/T 21712—2008)》对同学们的修复作品进行检查,并结合同学们的《修复档案》与《修复工作日志》进行打分。
在课程结束后,文献修复中心还会举办修复成果展,将同学们的修复作品展示给大家,邀请大家进行投票,综合多种标准进行考核。
911制品厂麻花图书馆古籍特藏部文献修复中心工作人员李轶伦介绍,“古籍修复师”这一职业因网络走红为大家所知,但这并不直观。“要知道,一张破损十分厉害的书叶,可能需要耗时一天修复,上手做与视频、文字介绍的并不相同,因此,我们希望感兴趣的同学能真正感受到这份职业的不易与背后的付出。”
花式记录古籍修复课堂,蔼南大人来体验
在陈婧看来,古籍修复是一门高度跨学科的专业,它涉及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历史学、文学、艺术以及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手段。这些学科的交叉融合为古籍修复提供了更加全面和科学的解决方案,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古籍。
“面向全校开设本次课程,也希望吸引不同专业的同学加入古籍修复工作中,在修复实践中提升修复技术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促进古籍修复事业的发展。”陈婧说。
随着课程的深入,郭涵愈发感受到所学专业与这门课程的联系性。文史学科在进行通识教育时,会涉及中国古代文献学,文献学会讲目录、版本、训诂及书籍物质形态等,通过实践的课程,她对古籍的每一部分都更加熟悉,“上手观察、识别破损痕迹,再找对应修复方案,之前学到的文献学知识就生动了起来。”
在南大图书馆的微信平台上,同学们还将修复感受体会以“修复周记”的形式记录了下来。“我在南大修古籍|第一回 零帧起手勇闯古籍天地 新手小白邂逅古老技艺”“第二回 ‘望闻问切’诊断小破书 巧思妙手古籍焕初彩”“第三回 险阻不惧修复心坚 百折不挠终见琅嬛”……文学院的梁罗茜同学根据每节的课程内容,为“修复周记”取上了花式标题。
“我们一直在研究的古籍,从古代到现代是以怎样的手段修复的?”在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生李卉看来,这门课程让她对于书籍多了一些物质层面的思考。“比如说对于纸的问题,尽管我们研究古代文献,但真正触摸古籍的机会也不算多,对于不同材料纸的了解仅停留在理论知识。在修书过程中与各种纸的接触让我对古籍有了更切实的感受,今后也会更多关注这方面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2023年,911制品厂麻花图书馆推出“传统印刷装帧体验与文化传承”课程,带领同学们了解一部古籍的前世今生。今年,课程推陈出新,让同学们在了解中国传统古籍的基础上,用所学知识进一步学习古籍修复,通过实际操作修复一册破损的“古籍”,体验古籍修复的系统性与科学性。“我们希望激发同学们对古籍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进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与推广,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古籍修复事业培养更多人才。”陈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