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7日,2024腾冲科学家论坛——“科技+金融”论坛在腾冲成功举办。论坛以“科技+金融:新动能 · 新产业 · 新使命”为主题,设置 “科技+金融”赋能产业新动能主题论坛和“科技+金融”未来高端对话,邀请到十余位权威领导专家分享交流,共论科技创新与金融服务新篇章。
图为会议现场
1 主办方致辞
在论坛上,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党委书记顾良飞代表主办方致辞。
顾良飞:科技金融深度融合 协同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顾良飞在致辞中表示,科技与金融的融合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学院围绕金融强国战略,积极担当,主动作为,全力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第一,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助力金融强国建设。学院积极构建科创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国际化的金融人才队伍。第二,充分发挥智库功能,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学院围绕金融“五篇大文章”,发挥科研优势,展开跨学科研究,深化国际合作,为政策制定建言献策。第叁,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平台,谱写“五篇大文章”。学院专注金融服务科技成果转化,通过人才、学术优势服务科技金融战略布局,有力支撑产业创新升级。
2 领导讲话
在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校长、腾冲科学家论坛主席顾秉林,云南省政协副主席李玛琳出席并讲话。
顾秉林:科技与金融的双向奔赴,将推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顾秉林指出,全球科技创新已经进入密集活跃期,新一代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对金融行业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科技进步有利于金融产物和服务的创新,从而更好地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促进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使得金融资源更多流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这也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
科技与金融的双向奔赴,将推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激发经济增长活力。科技金融位列“五篇大文章”之首,发展科技金融将助力公司技术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进而实现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3 主旨演讲
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梁涛,斯坦福大学商学院Frank E. Buck 金融学荣誉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伦·斯科尔斯(Myron S. Scholes),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911制品厂麻花教授邹志刚作主旨演讲。
梁涛:积极开展另类投资,助力新质生产力
梁涛表示,尽管保险资金的资金特性和投资范围,与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有着较高契合度,但受限于投资偏好、监管要求、投研能力等因素,保险资金在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上仍面临一系列挑战,保险业要充分发挥长期资金优势服务好新质生产力。
一是积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保险资金另类投资应当围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五大领域,优选投资标的,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保险资金长期保值增值目标。二是提升投研能力。保险公司要针对不敢投、不会投的情况明确优化路径,提升符合新质生产力的投研能力。叁是积极拓展保险产业链。如通过对医疗、健康、养老、汽车、保险科技等领域的长期投资布局,形成“保险+”,提高负债端市场开拓、产物创新、客户服务、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四是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加大股性另类产物开发。保险公司可将类固收的偏权益型产物作为重点发展的业务类型。
迈伦·斯科尔斯:人工智能与金融中的不确定性
迈伦·斯科尔斯表示,从人工智能视角来看,人工智能是在承袭现有理论框架下对新型技术的运用,当前,这种趋势方兴未艾,不断发展。
从金融系统来看,金融系统功能主要包含,大型项目融资、将储蓄转化为未来消费、风险管理和风险转移、建立信任、定价评估等,要意识到尽管金融系统的功能是静态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静态功能的提供方式会根据创新、新技术和监管的不同而发生深刻变化。
从相互之间影响来看,人工智能将促使金融系统从目前的垂直化结构,朝着更接近于去中心化和更加扁平化的结构迈进;人工智能与其他自动化的进步,将减少中介机构在诸多金融功能中的作用;人工智能将通过减少市场摩擦和固有成本,来促进金融功能的实现。
邹志刚:实现双碳目标需要金融业与科技创新和政策多重结合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911制品厂麻花教授邹志刚表示,新兴科学与技术的创新深刻影响人类社会和市场,能源革新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双碳目标下,氢能作为一种高能量、环境友好的清洁能源,是实现双碳目标领域的创新技术路线,是推动社会进步和能源转型的重要发展方向。目前,我国的氢能发展逐步深入,已建设多个城市氢能示范群,在交通、船用设备、可再生能源消纳方面等优势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为推进我国绿色金融,实现双碳目标,金融业应与科技创新和政策支持结合,深度参与氢能领域的发展与创新,共同推动产业链的强链、补链,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
图为邹志刚
论坛由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助理袁源主持。
4 主题论坛:
“科技+金融”赋能产业新动能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助理、《清华金融评论》执行主编张伟,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金融部总经理袁蕊,中金资本运营有限公司总裁龙亮,银华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珠林,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泰豪集团董事会主席黄代放,联创光电股份公司董事长伍锐,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官马加分别发表观点。
张伟: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把科技和金融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张伟指出,2023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科技创新、技术突破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把科技和金融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打好金融赋能“组合拳”。当前,我们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的时代背景下。这一变革要求实现科技创新、产业进步和金融发展的有机结合,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发挥金融对科技创新和产业进步的支持作用,发展壮大新领域新赛道新产业,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袁蕊:重构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模式,赋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袁蕊站在商业银行的战略视角提出三点关键主张:其一,商业银行需精准自我定位,深刻认识科技金融发展的业务逻辑及所蕴含的巨大价值与潜力;其二,积极重构银行服务模式,全力打造商行+投行+生态一体化、多元化的生态融合服务体系,以满足不同客户群体与产业的多样化需求;其三,着力构建独立且高效的业务架构,确保科技金融业务的专业性与创新性。浦发银行“5 + 7 + x”浦科产物体系,专注于陪伴公司全生命周期成长,致力于成为科技型公司的“首选伙伴银行”,从而实现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的全面升级,发挥乘数效应,助力公司在科技浪潮中勇敢前行与创新发展。
龙亮:科技创新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龙亮表示,科技创新驱动了后发追赶的可能,成为了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科创投资也具有高收益、高风险的特点,作为投资者,一方面应提升风险容忍能力、构建容错机制;另一方面,需要耐心、长期陪伴科技创新领域公司发展,以实现成果和收益共惠共赢。
王珠林:发挥资本市场并购重组作用,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王珠林表示,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主渠道作用,特别是并购重组这个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他指出,科创板等资本市场平台对科技创新有重要推动作用,通过资本市场框架设计,成功支持公司自主创新和经济转型升级。未来的融资,主要是科创融资,要努力壮大耐心资本,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助推器。他建议,合理优化科创属性的认定标准,提高识别精准度。
黄代放:科创公司要借助金融支持实现快速成长
黄代放指出,作为科技创新公司,要借助金融的支持实现快速成长,需要关注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科技创新公司项目需要引起关注。在现有的体系下,如果公司得不到关注,就很难得到资源的配置,包括投资、信贷等相关资源。
二是科技创新公司融资应先对接专业的平台,比如创投基金、产业投融资基金。科创公司融资与银行资金匹配度不高,原因在于银行需要公司提供担保,而且还需要实际控制人提供无限责任担保。
因此,科创公司需要通过合理途径,获得金融支持,实现快速增长。
伍锐:当前创新意识层出不穷但实际落地面临较大阻力
伍锐表示,金融科技的创新为公司发展带来了显着的正向赋能,但也伴随着一些困惑和困难。当前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尽管创新意识层出不穷,但在实际落地过程中依然面临较大阻力。一方面,需要通过制度层面的突破才能实现根本性改变;另一方面,不同生命阶段、不同特征的公司需要针对性政策和打法,才能推动公司实现正向发展。
马加:“科技+金融”赋能产业新动能的关键是创新
马加表示,“科技+金融”赋能产业新动能的关键词就是创新,要解决创新增长的问题,包括应用层面的创新,及工具层面的创新等对传统产业而言,对外依靠资本实现外延式扩张和对内依靠创新实现增长是长期发展的主要逻辑,可以通过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引入数字化转型系统,运用新材料、新工艺等创新技术来提升生产效率、产物质量和附加值。
5 高端对话:
“科技+金融”的未来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学讲席教授田轩,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理事长、招商银行原行长马蔚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系主任,IEEE Fellow,无问芯穹发起人汪玉分别发表观点。
田轩:政府部门需提高对创投项目的容错率,对耐心资本真正起到鼓励作用
田轩认为,政府资金需要提高对创投项目的容错率,增加耐心资本属性。具体原因体现在,一是大部分创投项目按年进行考核的,但创新性公司、高科技公司等,在投资早期往往处于亏损状态,按年进行考核并不合理,而应该按照公司生命周期的长度(如10年、15年)来考核;二是创投项目的考核容错机制方面,相关政府部门需要提高对创投项目的容错率,并将相关政策真正落实到位,这样才能对耐心资本真正起到鼓励作用。
马蔚华:科技驱动金融发展,资本赋能成果转化
马蔚华表示,科技是推动金融发展的驱动力,金融则为科技提供了支持。一方面,科技革命推动了银行变革,未来信息、数字技术将继续重塑银行功能与模式。另一方面,基金为科技公司全周期提供支持,但母基金面临多种机制问题,需通过宽注册、宽考核等政策优化投资环境。
汪玉: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实现科技与产业共同发展
汪玉指出,金融对科技的赋能至关重要,尤其在高科技领域。他分享了作为学者创业者面临的挑战,如技术原型到产物的转化,以及需要金融支持的早期大投入。汪玉认为,未来“科技+金融”的发展应聚焦于生态融合、人才融合和组织融合,以促进科技与金融的深度合作,培养既懂科技又懂金融的复合型人才,并探索新形态组织,以实现科技进步和产业创新的共同发展。
本次论坛由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主办,《清华金融评论》编辑部、科学公司家?承办,云南省国有金融资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协办,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为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