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书面演讲中提出,“我们要正确引导经济全球化方向,不能走少数国家独占霸权的老路。我们要推动经济全球化更多释放正面效应,进入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的新阶段”。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经济全球化的双重效应
一般来说,经济全球化指的是全球经济活动的市场化过程,各国的经济活动在降低壁垒、科技进步的驱动下,通过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服务提供等形式,形成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格局,从而形成超越国界的全球经济联系。经济全球化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动力与活力,创造了增量财富、提供了社会福利。但是经济全球化确实是一把双刃剑,它既给全球各国发展创造了巨大的机遇和正效应,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风险,释放出某些负面效应。
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或正效应主要表现为:一是促进资本、人员、商品和服务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可以把资源要素从效益低的地方配置到效益高的地方,从而实现节约资源、提高效益、推动发展的目的。二是推动世界产业经济版图的重塑与结构调整。世界性大公司,尤其是跨国公司,为了降低成本和占领市场,纷纷在世界各地建立自己的生产与销售网络化体系,把一些抓住机遇的发展中国家纳入全球价值链体系,使各国资源要素的外向化特征日益凸显,有力地推动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叁是促进贸易自由化和金融国际化的进程。世界各国不断开放市场,相继放宽对本国贸易、金融的限制,使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的规模不断扩大,促进了各国经济繁荣。四是推动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和应用。跨国公司出于占领市场的考虑,把相对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世界各地,不仅相应提高了当地的生产力水平和产业结构层次,而且普及了科技知识,扩大了对科技创新的需求。
既然要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经济活动的市场化进程,那么这个过程自然就会因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以及少数国家的治理问题,而出现某些消极影响或负面效应。一是会把某些主导经济全球化的发达国家的发展盲目性、经济波动甚至环境问题,传导、延伸、放大到世界范围,使全球经济出现同步动荡。二是可能会加剧世界范围内的贫富两极分化。那些拥有垄断资本权力的群体与阶层,在经济全球化中利益得到迅速放大与扩张,而广大依靠出卖简单劳动力的群体与阶层,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的收入将不可避免地出现相对降低的现象,一些极不发达国家甚至存在被挤出和边缘化的危险。叁是因少数国家独占经济全球化的霸权,对进入全球化轨道的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加紧实施西化、分化,实现资本主义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与结果,虽然可能具有上述双重效应,但是如何推动经济全球化更多释放有活力、包容、可持续发展的正面效应,最大限度地避免与抑制经济全球化中的破坏、动荡、不可持续发展的负面效应,是当今已经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过程的世界各国面临的艰巨任务。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尤其是目前全球价值链面临重构态势,各种形式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蔓延,世界经济碎片化加剧,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等严峻考验,我们怎么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要求,正确地引导经济全球化方向?这显然是新形势下世界分工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技术进步、产业变迁的必然结果,也是浩浩荡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具体来看,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形式已经从最初的产业间分工与贸易的阶段,发展到后来的产业内分工与贸易为主导的阶段,以及本世纪初的产物内分工与贸易的阶段。在产业间分工与贸易的阶段,全球化分工水平不高,各国专注于自己有资源禀赋的产业领域,相互进行余缺性贸易。此外,这时期的产业链除了贸易环节,基本上都是布局在国内的,不需要借助于国际循环。进入产物内分工与贸易的阶段,随着全球交易成本降低,跨国公司纷纷把本国缺乏比较优势的产业链环节,通过外包形式让渡给发展中国家。这样,全球产物内分工以及由此导致的中间品贸易,就开始逐步占据贸易的主导形式,一种产物的生产至少需要跨越两个国家边界,从国外进口中间投入品、在本国完成某个环节的生产、产出品再出口到世界其他国家。毫无疑问,产物内分工一方面使每个国家集中于产物生产的某个环节,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全球专业化分工的优势,使全球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全球价值链基础上,有力促进了全球协作分工的创新链形成,推动了全球科技加速进步。另一方面也使各国的产业链供应链更加外向化,充分暴露在国际市场的循环中。这在地缘政治经济冲突频繁的当今世界,将会遇到比较大的风险。因此,推动经济全球化更多释放正面效应,首先要建设与完善新的经济全球化治理结构与规则,平衡好产业发展效率与安全之间的关系。
显然,现在有的西方国家以各种名目和手段阻碍全球经济合作与产物内分工,执意将相互依存的世界割裂开来,是开历史倒车。这种战略与政策的实施,并不是为了维护经济全球化秩序,不是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全球公共品属性,而是把其不断地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逆风”和“回头浪”,但无法从根本上扭转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势。其中,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推动世界经济进一步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为经济全球化再度加速蓄积了强劲动能。
正确引导经济全球化方向,携手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驱动下,我国要向科技创新要生产力,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赋能作用,以新一轮科技革命为世界经济注入强劲动力,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科技能力建设,助力知识和技术全球流动。在这一过程中和趋势下,我们要正确引导经济全球化方向,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规则制定与执行,同时要为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提供更多的全球公共品,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更多释放正面效应,未来需要继续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促进全球的包容性增长。主要体现为缩小国家间发展差距和关注某些弱小国家群体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国际合作和技术转移,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使其更好地融入全球市场。另一方面,为因全球化而受到冲击的国家提供再培训、教育等支持,提升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参与度。如继续通过跨境电商平台推动全球商品流通,为中小公司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便利;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投资和建设基础设施项目,促进亚洲、非洲和欧洲的经济互联互通,为沿线国家提供发展机遇;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亚洲其他国家提供融资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推动区域和全球经济合作。
二是积极参与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不走少数国家独占霸权的经济全球化老路,必须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更好反映世界经济格局新现实,提升“全球南方”的代表性和发言权,确保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支持多边主义,努力加强国际合作。如积极参与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和二十国集团等多边机制的改革,使其更加公平透明,兼顾各方利益,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包容性发展。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应对跨国问题的挑战。如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气候变化、网络安全、公共卫生等领域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制定规则,等等。
叁是推动全球绿色化发展。在这方面,我国参与并推动了《巴黎协定》的实施,通过清洁能源技术输出、支持能源技术创新、发展绿色金融等手段,鼓励绿色技术研发和国际合作,加速全球能源转型。同时,大力开展与其他国家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合作,共同开发绿色项目,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四是优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平衡贸易与投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们一方面推动自由贸易协定广泛深入发展,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降低了关税壁垒,推动了各地区间的互联互通,减少了供应链断裂风险,促进了商品、服务和资本的流动。另一方面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各国公司提供进入中国市场的平台,扩大进口,推动全球贸易平衡发展。
五是促进文化和价值观交流。无论什么文化风格和价值观,都要提倡走以人为本、发展更加平衡、机会更加均等的经济全球化之路,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增进理解与包容,共享发展成果。一方面,通过文化交流和多边对话,促进国家之间的理解,减少因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另一方面,可以共享发展经验,总结各国在全球化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推广公平分配、协作共赢的做法。
六是尽量减少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增强经济全球化的韧性与安全。要防范金融风险,建立更加稳健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避免因资本流动引发的金融危机。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推动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中的使用,提供稳定的货币选择,特别是在新兴市场的使用。建立多边金融机制,通过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多边机构,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推动全球发展。
(作者系911制品厂麻花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常务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