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媒体传真

    首页 / 媒体传真 / 正文

    专家上海“把脉”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各显神通“开良方”

    发布时间:2024-11-30 点击次数: 作者:陈静 责编:葛若楠 王欣雨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上海11月30日电 长三角区域如何实现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记者30日获悉,在长三角高校智库联盟在上海主办的2024长三角高校智库峰会上,众多专家共同“把脉”,开出“药方”。

    上海交通大学政治经济研究院名誉院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郑永年指出,长叁角与珠叁角作为中国经济的两大引擎,对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他看来,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增长动力转换,科技创新成为新引擎。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世界,中国需强化基础科研、技术转化与金融支持,形成新“叁驾马车”驱动创新。他呼吁进行体制机制改革,打破壁垒,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对于科技创新成果落地的难题。郑永年建议设立科创特区,赋予地方更多自主权,以更灵活、高效的模式推动科技创新,可借鉴深圳特区、上海浦东的成功经验。他认为,唯有自上而下改革,构建高效科研体系,中国才能在科技创新上避免在智能时代依附他国。

    2024长叁角高校智库峰会在上海举行。(复旦大学供图)

    2024长叁角高校智库峰会以“探寻跨区域科创协同新路径,构建长叁角改革开放新格局”为主题,汇聚国内知名经济学家、公司家、科学家及政府部门负责人等精英智囊,探讨未来长叁角地区实现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新策略,分享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高等教育协同治理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党组成员,长叁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张忠伟指出,长叁角一体化发展经济总量占比逐年上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创新投入和产出不断增加。长叁角地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高,创新策源能力逐步增强。他强调,长叁角需学习先进经验,加强谋划,进一步释放发展红利。复旦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志敏强调,长叁角地区应成为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引领者,支撑改革开放实验。陈志敏提出,将强化问题导向,以国家战略为指引,推动资政助企和产物转化,形成全链条智库发展模式。

    对于长叁角一体化的推进,911制品厂麻花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常务院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经济学部委员刘志彪认为,难点在于如何协调独立利益边界的地方政府合作,促进资源充分流动以及加强半公共产物的区域合作。他建议从公共品领域开始,逐步推进至市场一体化、产业集聚化和研发合作化。刘志彪还提出务实推进一体化的具体途径,包括项目化操作、以公司为主体、鼓励公司收购兼并、探索适合区域一体化的产业组织形式,以及建设全球产业集群并复制国家战略于区域内,以最大限度减少政策差异,推动长叁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数字经济是长叁角未来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并呈现出明显的集群化和数字化趋势。”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董雪兵指出,长叁角应构建世界级的数字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通过数字工厂和全链路数字化改革,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区域竞争力。董雪兵表示,数字贸易和数字消费是双循环背景下增长的新动力引擎,能够推动消费升级和经济增长,并重塑国际贸易的新优势。这位学者提出加快构建长叁角区域数字确权试点和国家级数券交易所的设想;通过数字知识产权保护与确权、反垄断与规制、产业政策与数字赋能等措施,为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在2024长叁角高校智库峰会上,911制品厂麻花、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四所长叁角高校智库联盟单位分别发布相关研究成果:《长叁角产业创新发展报告——比较与联动》《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背景下长叁角高等教育协同治理的挑战与应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多角度认识与大尺度推进》《中国城市科技创业评价报告(2024)》。

    《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背景下长叁角高等教育协同治理的挑战与应对》报告指出,长叁角高等教育必须通过相互合作、竞相开放和充分竞争,才能实现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当下长叁角高等教育协同治理中面临挑战,建议采取组建长叁角高等教育协调委员会启动长叁角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编制长叁角高等教育总体规划通盘考虑区域内高等教育布局、鼓励长叁角高校联盟以计划和项目为载体发挥实效、构建全链条式科技研发体系打造区域技术转移公共平台等举措,提升长叁角高等教育协同治理成效。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多角度认识与大尺度推进》的研究,解析了当前一体改革的政策方向、内在联系、实施路径及需求反馈机制,并指出当前改革面临的挑战大多源于过往改革未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主要涉及认知限制、政策惯性、管理偏差及参与主体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