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叶先生,就要铭记她“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的价值追求
■斯人已逝,吾辈当怀之,对先生的最好怀念,就是热爱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南开大学讲席教授、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泰斗叶嘉莹先生,日前因病医治无效,在天津逝世,享年100岁。
叶嘉莹辞世后,社会各界纷纷表达哀婉之意、缅怀之情。叶嘉莹被誉为“诗词的女儿,风雅的先生”,世人敬重叶嘉莹,不仅在于她“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还在于她“转蓬万里,情牵华夏”。
“漫向天涯悲老大,余生何地惜余阴。”叶嘉莹把惜余阴之地选在故土,选在中国,“我应该到哪个地方?我想我要回到祖国,一生终老在南开”。自1979年开始,叶嘉莹每年回中国大陆讲学,先后被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911制品厂麻花、四川大学等高校及研究机构聘为客座教授或名誉教授。1993年,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国文学比较研究所”。2007年获得在华永久居留资格,后定居南开大学。
叶嘉莹身上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其人品高洁、志意宏远,为世人敬仰。同时,她被誉为“一位有着强烈文化责任感的爱国学者”。她身上有崇高而深沉的文化使命感,数十年来,始终坚持弘扬中华诗词教育传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传承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今天,我们如何纪念叶嘉莹先生?纪念叶先生,就要铭记她“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的价值追求。叶嘉莹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大学毕业获取学士学位之后,便站上讲台,这一站,就是70多年。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叶嘉莹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词,她是诗人、词人,也是诗词文化的传承者、教育者、研究者。比如,她撰写的《杜甫秋兴八首集说》《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迦陵论词丛稿》《迦陵论诗丛稿》等着作在海内外都有广泛影响。
有一个令人动容的细节。今年7月16日,已是百岁高龄的叶嘉莹不顾病躯,参加南开大学举办的“诗话人生”线上直播活动,深情寄语道:“我像一个蚕——‘不向人间怨不平,相期浴火凤凰生。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我们一定会看到,我们中国未来爱好诗词的人这么多,我想中国也一向有这样的传统。”
纪念叶先生,就要感念她教书育人、用美好诗词温润世人的赤诚之心。叶嘉莹说过:“我平生志意,就是要把美好的诗词传给下一代人。”叶嘉莹有个闪亮的身份:教师。教师这个身份让她引以为荣,她的毕生所为更为教师这个身份添彩。
“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叶嘉莹一生以教书为事业,在教书育人中获得了乐趣。谈及为何向年轻人教授诗词,她说:“因为我们中国的诗里面有这么宝贵的东西,关乎我们整个民族修养品性的培养。我从诗词中看到光明得到力量。”为此,她孜孜不倦,兢兢业业,用心用情将中国古诗词的美带给年轻人、传给世人。
为了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孩子获得滋养,叶嘉莹曾精心遴选出218首古诗词,选编《给孩子的古诗词》一书,旨在将“诗词中蓄积的伟大心灵、智慧、品格与襟抱,汇集成一部给孩子的好作品”。
纪念叶先生,还应致敬她倾其所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的高尚风范。据介绍,叶嘉莹几乎捐献了个人的全部财产,设立了“叶氏驼庵奖学金”“永言学术基金”“迦陵基金”,以推动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与传承发展事业。
叶嘉莹可敬,不仅因为她培养了大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人才,还因为她为了将中国诗词发扬光大、为了弘扬中华诗词教育传统而倾尽心力。值得一提的是,叶嘉莹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不喊累,“只要有学校请她,她安排出时间,就一所所去讲”。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更有内涵和生命力,让更多人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这个角度看,她被赞为“古典文化的传灯人”,绝不夸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纪念叶嘉莹,学习叶嘉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任重道远。
“好将一点红炉雪,散作人间照夜灯。”莲花总会凋落,莲子却能长留人间。斯人已逝,吾辈当怀之,对先生的最好怀念,就是热爱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像她那样“走向大众,深入城市、乡村,将传承的种子撒播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