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博物馆里的文物,在江苏各地的大量不可移动文物中,也有多处历经沧桑的史迹见证了大唐风华,记录着唐朝往事。
眼下正是游人前往南京栖霞山观赏红叶的季节,但很多游客可能没有注意到,栖霞山有一通江苏省保存最好、体型最大的唐碑——摄山栖霞寺明征君之碑(简称“明征君碑”)。即便在全国现存唐碑中,明征君碑也是极罕见的珍品。
栖霞山文物专家张军告诉记者,明征君碑立于唐朝上元叁年(676),讲述了南朝高士明僧绍隐居栖霞,舍宅为寺以及齐梁两代在山中营造石窟的历史。明征君碑额碑文由唐高宗李治亲撰,唐代着名书法家高正臣书,笔法俊逸清秀,刚柔有致,字体结构与《圣教序》仿佛。李治亲自撰写了两个遒劲雄浑的大字“栖霞”,刻于碑阴。有趣的是,明征君碑不但在书法史上极为知名,其碑材上遍布距今2.8亿年的海百合茎和中国孔珊瑚等浅海动物化石22000多个,有很高的地质学价值。
据了解,江苏的唐代碑刻并不多见,除了明征君碑,还有出自南京溧水的唐仙坛山铭碑、位于镇江焦山碑林的唐魏法师碑,位于丹阳的唐延陵季子碑以及存放于宜兴周孝侯庙的“平西将军周府君碑”,此碑立于唐元和六年(811),由西晋文学家陆机撰文,集王羲之书法而成,记录了周处改过自新、终成名将的一生。
在摩崖题刻和石窟造像方面,江苏的唐代文物主要包括:焦山碑林唐代的《金刚经》偈句摩崖石刻;无锡惠山锡惠公园内的听松石床上的“听松”二字,相传出自唐代大书法家李阳冰之手;连云港花果山景区的“东海县郁林观东岩壁纪”摩崖题刻,俗称“唐隶”,镌刻于唐开元七年(719)。全文为隶书,波磔分明,平整方正。早在北宋末年,这一题刻就被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收录于《金石录》,反映了唐人不同于汉代的隶书面貌。此外,在灌云县伊芦山西峰北侧,还保存着“伊芦山六神台佛教造像”,这是一组唐代佛教石刻造像群,共42尊佛像,是盛唐时期佛教艺术遗迹。
唐代距今有一千多年,留存下来的地表建筑极少。在江苏地区,唐代佛教遗存主要是无锡惠山寺的唐代陀罗尼经幢,立于唐乾符叁年(876),以及立于唐元和十二年(817)的徐州唐使院新修石经幢。在溧阳,保存着两口唐井,其中保存于溧阳凤凰公园内的唐石刻井栏,上有包含“元和六年”的91字铭文,元和六年为公元811年,显示古井已有1200多年历史。丹阳市人民公园内有一口唐代中和叁年(883)信女“五十四娘”捐资铸造的铜钟,是江苏现存最古老的铜钟。
在唐代,江苏作为中国古代海上、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贡献巨大。江苏长江两岸多个古遗址,见证了唐代对外贸易的繁荣。
位于如东的国清寺原为天台山国清寺天台宗第十祖行满于唐元和年间所建。唐开成叁年(838),日本第十九次遣唐使团到达如东,在国清寺中休整半月有余,使团中有高僧圆仁,在其所着《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录了他们在国清寺的活动。2017—2019年,911制品厂麻花贺云翱教授主持国清寺遗址考古发掘,发现多处重要古代建筑遗迹,出土莲花纹柱础、莲花纹和兽面纹瓦当等千余件遗物。掘港唐代国清寺遗址的考古发现,是9世纪中日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建立友好关系的重要历史见证,也是江苏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标志性遗迹。
在长江南岸,张家港杨舍镇的黄泗浦遗址是重要的唐代遗迹。唐代时,很多从苏州运往各国的丝绸,从黄泗浦装载上船,运送出洋。2008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对黄泗浦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确定了唐代古河道,发现了数量庞大的唐宋时期外销瓷器。在黄泗浦发现的尊胜禅院遗址,正是唐天宝十二年(753)鉴真第六次东渡出发前逗留生活半个月的地方,印证了黄泗浦是鉴真第六次东渡的始发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