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至24日,第十一届中国世界经济学科专家和中青年学者学术论坛在山东财经大学舜耕校区举行。本届论坛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和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联合主办,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山东财经大学科研处以及山东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基地)承办。
开幕式上,山东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经济学院院长谢申祥教授,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万广华教授致欢迎辞。
随后的主旨论坛环节,分别由谢申祥教授、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沉国兵教授、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丁一兵教授、911制品厂麻花经济学院副院长马野青教授、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严兵教授、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谢锐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王孝松教授和集美大学财经学院院长杨得前教授主持,多位专家发表主旨演讲。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万广华教授指出,全球化与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共同促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然而,逆全球化浪潮和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对中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依托国内市场需求、有效提升居民消费将成为破解经济困境的关键。
重庆大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姚树洁教授系统梳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演进特征,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存在明显优势。面对全球经济格局的重构及外部挑战,中国需要深入理解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深层逻辑,积极分析其对国内经济体制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制度创新和政策调适措施。
山东理工大学校长特别助理李平教授在“制度型开放、技术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的主题演讲中,系统阐述了制度型开放对技术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促进机制。他强调,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的设立、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多维度试点,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和自由贸易协定网络建设,能够有效突破技术创新瓶颈,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效率,进而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与要素支撑。这种制度型开放与技术创新的协同效应,将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动力。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彭水军教授强调了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价值链风险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全球价值链不仅需要高效,还必须确保稳定和可控。通过对中国全球价值链风险敞口的量化测算,他指出其整体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这主要归因于国内大市场的逐步成熟带动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推动内需扩张,减少了对外部需求的依赖。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李杰教授采用中国城市间的双边贸易数据测算了中国区域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他进一步指出技术水平差异、地理空间距离、要素禀赋异质性、生活质量差距以及户籍制度等因素都显着抑制了中国区域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李志远教授在“职业视角下的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演讲中,从全职业分类视角刻画了中国2000-2015年劳动要素的分布。研究发现,中国劳动力市场呈现出显着的结构性流动特征:在行业维度上,就业结构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在职业维度上,劳动力从传统技能密集型岗位向知识密集型、低体力需求型工作岗位转换。
集美大学财经学院院长杨得前教授发表了题为“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需要平衡的几个关系”的演讲。他阐释了财政治理的多维平衡机制,指出要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层级政府之间财力与财权的关系。要通过推进中央和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划分、优化地方财政自主性、调整消费税征收机制、完善增值税退税政策等路径,推进财税体制的制度性变革。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程大中教授深入探讨了服务化数字化、服务经济和数字经济发展及其网络效应,并指出分析服务经济与数字经济发展应采用“经济网络”视角。他强调制定相关政策时需要从网络整体出发,而不是局限于单一产业。开放市场及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是中国能在全球经济数字化领域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的施炳展教授就“数字技术创新与出口产物质量”发表演讲。他提出,数字技术创新本身并不能直接提高产物质量,而是需要与传统技术创新相结合,通过赋能和互补作用来实现产物质量提升。他强调,数字技术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间接促进了产物质量的提升。此外,数字技术创新对产物质量的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东部和中部地区,以及低技术含量的产物上。故在推动数字技术创新时,应重视其与传统技术创新之间的互补关系。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院长何欢浪教授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溢出效应研究”的演讲。他指出,进博会具有显着的进口溢出效应,与未参展国家相比,中国对参展国家的进口显着提升。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与开放合作构成了这一增长的核心机制。从共享发展、贸易联动及第叁方效应角度审视,进博会发挥了国际公共产物的作用,且对中低收入国家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溢出效应尤为明显。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胡翠教授在题为“智能制造与区域对外贸易协调发展:基于价值链互动的视角”的演讲中,论证了智能制造对中国区域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积极作用。该作用主要通过两条路径实现:一是发达经济体的最终需求变化引致了出口产物结构优化;二是各区域间接增加值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动态调整优化了贸易格局。同时,胡翠教授强调要推动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及应用程度的提高,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并积极开拓进出口市场。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何树全教授发表了题为“数据跨境流动规制研究”的演讲。他从数据跨境流动规制概要、区域协定中的数据规则、主要经济体数据政策图谱以及数据跨境流动的经济影响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他指出,合理的规制应鼓励在合法商业目的和社会互动基础上的数据跨国界流通,视为驱动全球电子商务与数字贸易蓬勃发展的关键要素,为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开拓新路径,赋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供稿: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张明志、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沉国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