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第叁届扬子江青年文学季开幕式暨第六届“《钟山》之星”文学奖、首届“《扬子江文学评论》青年学者奖”颁奖典礼在南京举行。在南京最美的季节,来自全国的数十位青年作家、批评家共赴这场属于青年的文学盛会。
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副主席郑焱,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钟山》主编、《扬子江文学评论》主编贾梦玮,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高民,911制品厂麻花人文社科资深教授丁帆,911制品厂麻花文学院教授王彬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社长张在健,《文学报》总编辑陆梅,着名作家、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胡学文等作家、学者和获奖作家、批评家,第十届《钟山》全国青年作家笔会与会作家,第八届扬子江青年批评家学术工作坊与会批评家、《钟山》的热心读者等出席了本次活动。活动由《钟山》副主编贠淑红、《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主持。
△颁奖典礼现场
叁叁、宥予获“《钟山》之星”年度青年作家奖
活动现场,举行了第六届“《钟山》之星”文学奖、首届“《扬子江文学评论》青年学者奖”颁奖典礼,开启了本届扬子江青年文学季的帷幕。
在江苏省委宣传部领导的倡导和支持下,“《钟山》之星”文学奖于2019年创办,旨在发掘那些始终秉持对汉语文学写作的敬畏之心,能够直面多元、复杂、蓬勃的时代生活,同时不拘泥于陈旧的写作习惯,敢于以诚恳而有力的创新思维拓展汉语文学的可能性的青年作家们;奖掖那些在思想性和文学性上都呈现出挑战难度的勇气和力量,能够敏锐捕捉和探索新的文学内容和表达形式的优秀的文学作品。
该奖面向年龄在35周岁以下(以评奖作品发表出版年份计算)、用汉语写作的国内青年作家,共设两个奖项:“年度青年作家奖”奖励上一年度文学影响较大、综合实力和写作潜能俱佳的青年作家;“年度青年佳作奖”奖励上一年度青年作家创作的较有才华、创造性和影响力的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非虚构等单篇部的作品。
经过严格的初评、终评环节,叁叁、宥予获本届年度青年作家奖,史玥琦的短篇小说《夜游神》、金晖的短篇小说《云层深处》、周于旸的短篇小说集《招摇过海》、顾文艳的短篇小说《人工湖》、崔君的中篇小说《有山有谷》获本届年度青年佳作奖。
△叁叁获“《钟山》之星”年度青年作家奖
、
△宥予获“《钟山》之星”年度青年作家奖
距离叁叁首次站在“《钟山》之星”的领奖台上已有四年,活动现场,叁叁再次分享获奖感言:“四年后的此刻,我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又多了一些,也更明白文学对我而言的意义。同时,面对‘写作’这个选择,我也有了更多承担的勇气。不妨就心无旁骛地写,像契诃夫所说,‘我要么砸烂蟒蛇,要么化为尘土’。”
宥予表示:“第一本书出版后这一年多,自己下意识在贪恋青年这个名头,停留在这个词语的宽容与保护里,回避一份责任。这份责任并不特殊,就在每个人眼前,它并不强迫人,允许人没发现它,或许选择无视它。这个奖对我是一个重要的提醒,虽然我还无法确定,是否能担起我眼前的那份责任,但我会认真看待它,审视它,不再回避它。”
首次设立“《扬子江文学评论》青年学者奖”
本届扬子江青年文学季首次设立的“《扬子江文学评论》青年学者奖”,体现了江苏对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协同发展的高度重视。《扬子江文学评论》作为华东地区唯一的文学评论颁刊,一直是中国文坛最具新锐性和影响力的评论阵地。这个新设奖项,与已有六届历史的“《钟山》之星”文学奖相得益彰,共同构建起发现、培养青年文学人才的重要平台。经过严格的初评、终评环节,樊迎春、丁璐、刘媛、贺嘉钰、宋喆获首届“《扬子江文学评论》青年学者奖”。
郑焱在致辞中表示,扬子江青年文学季诞生于2022年,是在江苏省委宣传部的悉心指导下,由《钟山》与《扬子江文学评论》携手打造的一场文学盛事。这是江苏省作家协会奖掖青年、扶持新秀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对“扬子江”系列文学品牌活动的丰富和延伸。叁年来,文学季不仅见证了一批批青年作家、批评家的成长,也为新时代文学注入了活力与希望。今年首次设立的“《扬子江文学评论》青年学者奖”,体现了江苏省作家协会对文学评论工作的高度重视,对青年评论人才的殷切期望。
贾梦玮介绍,江山代有人才出,扬子江青年文学季见证了一批青年作家的成长,作为青年文学季重要组成部分的“《钟山》之星”文学奖经过六届积淀,已成为奖掖青年创作者的重要举措。今年新设的“《扬子江文学评论》青年学者奖”,则得到了全国17所重点高校当代文学学科的鼎力支持,共有来自105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07篇论文参评,最后有五篇作品获奖,展现了青年学者们对文学研究的热情与创见。
据悉,本届青年文学季期间还将举行第十届《钟山》全国青年作家笔会、第八届扬子江青年批评家学术工作坊、青年作家与批评家联席座谈会、作家文学分享会等多场活动。
第六届“《钟山》之星”文学奖颁奖词
年度青年作家
叁叁
2023年叁叁的创作更加自由和丰沛,历史与现实,日常与传奇,传统与先锋,古典与现代,体验与想象,真实与虚妄,叁叁的笔墨在其中自在流转,游刃有余。那些温暖的、疏离的、沉默的、哀伤的、孤绝偏执乃至恐怖的,糅合于每个故事的文字罅隙,散发出协调、魅惑又动人的光彩。那里是“晚春即逝,夏日行将立威”的天然时序,亦是“山顶上是海”神迹般的反转,更是对幽微人性深渊的步入和凝视。所有文本上的努力,使得叁叁如愿行走在既写出“好的作品”,又自我成就为对这个世界和世人始终怀抱体谅与热望的“好的人”的道路上。
宥予
2023年宥予不期而至。他在长篇小说《撞空》中以超微观的视角细致地描摹日常,渗透进日常无尽的细节之中寻找并倾听生命存活的声响,重新认知和定义人间的坚实与空无,在一个接纳与拒绝同时共生的世界中刻画当下青年的心灵镜像。我们表彰其面对世界、自我和他者的勇气以及对世情和人心的深刻体认,也表彰其作品中叙写人与人的间隔、人与世界的相互映射时所呈现出的极致构造能力。
年度青年佳作
史玥琦《夜游神》
通过文本的嵌套和叙事的接迭,《夜游神》成功将读者的目光牵引至“讲述故事的方式”——暗示、指引、闪躲、希冀……小说藉一场文学的寻亲之旅呈现何为“纸短情长”。史玥琦于现实与虚构间的石壁上雕凿出无数空隙,以颇为古典的方式向“讲故事的人”致敬。如此,文学所提供的便远不止所谓“历史细节”,《夜游神》深掘真实事件中个体灵肉的极致伤痛,进而刻绘出历史的又一副面孔。
金晖《云层深处》
小说以十二岁少年的视角,巧妙铺展“乡”与“城”的拉扯:一边是母亲的质朴温情与乡村的溪水蝉鸣,一边是父亲对城市的执着追逐与精神漂移。太阳底下拉长的影子,角落里涌动的暗流与人物内心的微澜,共同谱写出一曲家庭变奏中的成长咏叹。那些被封存在云层深处的往事,既是少年对生命阴影的初次窥探,也是城镇化浪潮中无数家庭的真实写照。藏在字里行间的迟疑与沉默,道出了现实世界的跨越背后,一代人难以言说的迷茫与撕裂。
周于旸《招摇过海》
周于旸以劈空之势传写海上奇事,描摹人间言动。小说于现实森严的壁垒与人心难以扼制的渴望相互纠缠和冲撞的过程中,建构出世界的坚固和柔软,将孤独的人重现人间。作者笔触轻盈,接续传奇叙事的传统,文采与意想丰姿摇曳,神遇与哲思细密深远,于法度之中呈现锐度,“招摇”而过又别开生面,开发出独属于自身的叙事风景。
顾文艳《人工湖》
《人工湖》极为出色地完成了一次对于临界的书写。作者在勇悍与倦怠、上升与坠落、空旷与逼仄、完满与残损的界限之上挣扯出罅隙,在都市丛林壁垒重重的庸俗景观中映照真实的人,将无理性的生命经验与无远弗届的精神疆域交错编织,凝神静观。作品挺拔坚实,细致工整,承续现实主义传统,兼备现代精神,彰显了当代青年写作极为珍贵的担当与勇气,呈现出昂扬的美学气韵与超拔的生命意志。
崔君《有山有谷》
通过一场名为“山”与“谷”的手势游戏,两位小镇女性的家庭与成长、记忆与瞻望在针脚绵密的日常叙事中或开或合,以玻璃切片般尖锐而又破碎的事件与情绪,堆迭出经过衍义、镜观乃至拼贴后的语言迷宫。《有山有谷》的表意实践表明,崔君不仅珍视生活的细节及其重组,而且正有意识地处在对它们的可持续探索之中。她以灵动游弋的叙述时间和叙述视角触抵现代与怀旧、理性与情感、肉体与灵魂、生存与死亡间的混沌地带。
首届“《扬子江文学评论》青年学者奖”颁奖词
宋喆的《〈我们夫妇之间〉与人民文艺的“进城”时刻——从接管工作与婚姻家庭谈起》在小说、电影和萧也牧自身经历的比照中,从性别、城乡、阶级叁个维度出发,深入全面地考察了“革命第二天”呈现出的种种文化症候。论文将文本所涉及的家庭伦理、城乡之别、知识分子改造等主题抽丝剥茧、层层展开,深刻揭示了人民文艺“进城”的复杂情状。文章视野开阔,观点明晰,论述恰切,为1950年代转折期的文学研究树立了典范,提供了具有开创性的思路、方法。
贺嘉钰的《限度与美的发生——油印诗集的美学观察》基于大量的一手材料,对油印诗集的印制细节、材料使用、封装设计、插图绘制等美学特征作了深入而细致的考察,并将之置于广阔的历史、社会、时代语境中加以思考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当代先锋诗歌的生产与传播形式进行了独到的观察,并贡献了一种“观看”当代诗歌的独特方式。论文文献扎实、分析缜密、立论严谨,为当代诗歌研究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文献学方法和文学社会学视野,有助于理解先锋诗歌的生产、传播过程及其社会历史语境。
刘媛的《沉从文与王澍:始于八十年代的中国现代经验跨界对话》把两位看上去关联不多的艺术大师联结到一起,回溯了王澍建筑美学的精神来路上隐微而深入的沉从文印记,发掘出沉从文的文学创作与考古研究的强悍、深远的生命力,它们借着王澍的建筑在大地上处处绽放。作者打通了文学与建筑学的学科边界,让不同领域的研究彼此呼应起来,显示出独到的眼光与问题意识,也体现出新生代研究者的勇气与智慧。
丁璐的《电子“忒修斯之船”:“赛博乡土”何以成为可能?》敏锐地抓住赛博时代“乡土”叙事的问题,巧妙勾勒了从“新乡土叙事”到“泛乡土叙事”再到“后乡土叙事”的变迁脉络,深入剖析了新媒介文学中的乡土叙事所生产出的大量符号化、标签化和可复制的“乡土”的现象。作者以强烈的理论建构意识,指认新技术对“乡土”的重新编码,正如一只电子“忒修斯之船”,置换了“乡土”叙事的主体、形式和美学风格。论文选题新颖,富有时代感,对当下文化和文学新现象的思考颇具深度,体现了90后学者的朝气和活力。
“夷犹”源自屈原《九歌》:“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它本义“迟疑”,顾随将之引申为“泛泛若水中之凫”,说不使力,如何能游?樊迎春的《夷犹者的捣乱与辨难——李洱小说论兼及一种创作诗学的探索》从古典美学中拈来“夷犹”这一美学概念,她细读李洱叁十多年来风格多样的小说创作考察其如何以“夷犹”之姿凫于知识分子的宽阔水域。论文出入于繁复而充满机锋的小说文本,精准刻画出李洱作品深处的反讽与沉郁。午后的悬铃木长满堤岸,湖波微澜,颤动着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秘史。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姜斯佳/文 施向辉 刘畅 何刘 丁碧轩/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