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银兴(911制品厂麻花原党委书记、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为国家现代化探路,是先发地区的历史使命。在习近平总书记为江苏擘画“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宏伟蓝图十周年之际,由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曲福田教授担任总主编的“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研究丛书”(以下简称“丛书”)首批五卷本出版发行,这是江苏社科界近百名学者立足江苏实践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跨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丛书”坚持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建构,基于对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实践内涵的清晰定义,科学阐释“强富美高”新江苏这一富有标识性的中国式现代化省域表达的丰富内涵和内在逻辑,系统提炼新时代江苏现代化成功探索的演进特征,深入揭示现代化省域实践的一般规律,前瞻性探索江苏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省域范例的价值取向和路径选择,不仅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实践的研究范式,也在现代化区域发展理论上取得创新成果,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富有价值的探索。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研究丛书” 曲福田 等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在核心命题上,体现科学思想的理论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是国家现代化的省域篇章,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顶层设计与基于省情江苏探索的有机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为江苏擘画的“强富美高”宏伟蓝图,与中国式现代化主要特征高度契合、本质相通。其内在逻辑在于,江苏围绕“强富美高”宏伟蓝图所推进的现代化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主要特征的凝练、提出提供了实践支撑,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从酝酿、发展到成熟的重要一环。“丛书”通过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等多个维度,对“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本质内涵、演进特征、未来前景进行科学分析和系统总结,依此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实践的研究体系,提炼了江苏大地正在生成既有继承性更有超越性的现代化省域实践新模式,有力印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力量和实践力量。
在内容构成上,体现扎根大地的实践特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理论命题,也是一个实践命题。“丛书”对中国式现代化江苏实践进行历史回溯,系统展现新时代十年江苏现代化省域实践的历史性变革。其中,对现代化模式演进与路径创新的系统分析,是该成果的精彩之笔。苏南模式的实质,是尊重基层首创精神,立足农村、统筹城乡推进制度创新,在融入经济全球化中实现工业化的快速扩张;新苏南模式的实质,是依靠现代公司制度和自主创新能力,驱动省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进入新时代,江苏在“经济强”定向下以高质量发展夯实现代化经济基础、在“百姓富”定向下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环境美”定向下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社会文明程度高”定向下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协调的实践进展,逐步形成以“强富美高”为内核和标识的江苏现代化新模式,这一新模式集中体现在省域发展动力机制、价值目标、资源配置、文明形态、治理方式等多维度上的理念变革和创新集成,充分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本质要求,有力支撑了江苏的现代化进程。
在价值导向上,体现前沿探索的改革精神。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现代化新道路、新范式,实践中既要追赶,更要超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和民族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追求。“丛书”从理论和实践多个维度,深入探讨江苏于改革早期在苏南乡镇地带发起一场工业化、城市化变革的历史动因,率先打开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敢为人先的价值追求;系统阐述新时代江苏发扬基层首创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发展模式创新的内在机理;深刻揭示江苏持续释放改革开放的制度红利和发展红利的人文基础。“丛书”所呈现的江苏具有鲜明人文经济学实践特征的经验表明,一域之责蕴含大局之重、一域之力汇成磅礴力量,从先行先试、前沿探索的省域创新中,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富有活力与韧性。
在学术风格上,体现特征规律的逻辑贯通。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彻底性的理论品格。“丛书”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为指导,以江苏现代化建设历程为依据,以揭示过程本质特征为标准,以提出一般性规律为价值,系统探索现代化省域实践的特征规律,体现出与“彻底性”特质相一致的“贯通性”特征。基于发展视角阐释江苏从工业化、城市化非对称突破到追求均衡协调发展,从激励基层首创的非正式制度创新到探索规范化的正式制度创新,总结出省域现代化起步与持续跃升的独特路径;基于文明视角阐释江苏如何在创新性继承、创造性转化中推进人文经济学实践;基于发展模式视角科学总结由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所决定的、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省域实践的一般特征,也进一步揭示发展实体经济、促进开放创新、推进城乡区域均衡、追求生态财富、推动人文经济学实践、鼓励基层创新等命题对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实践的特殊价值,从而揭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模式塑造的演变机理和主体原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