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17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举行。年会聚焦新时代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的创新与发展,涵盖国内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的诸多领域、新文科领域的全新动态和热点问题,观照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外国文学教学,应对人工智能时代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刘建军对当前外国文学研究面临的人工智能机遇和挑战进行了阐释。外国文学教学改革需重点关注哲学对存在与意识的深化理解、“主体论”的全新阐释和“量子思维”在认知层面的自觉融入叁大领域。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王立新就“谁的文学”与“文学何为”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础滨时代的到来使文学研究与文学教育面临巨大挑战,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二者关系,思考文学教育内涵的“变”与“不变”。911制品厂麻花外国语学院教授杨金才总结了当前外国文学研究的多样化趋势,如不同立场的互动、文学伦理学与环境生态批评的结合、跨文化书写,以及科幻和网络文学的新发展等,提出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应围绕时代变迁与时俱进,让外国理论在中国社会的新时代变革中接受检视。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李伟昉从对“悲剧”概念的中西方不同阐释切入,着重强调了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立场,认为作为学术研究的中国外国文学研究须立足本土文化立场,聚焦中国问题意识,在比较视域中观照彼此。北京大学俄罗斯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张冰探讨了蒂尼亚诺夫的“文学事实”观,提出它不仅是西方文论话语体系现代化进程的反映,也对当下构建现代化的中国文论核心话语,深化对于俄罗斯文论的丰富性、复杂性及特殊性研究有启发意义。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魏丽明回顾了谭云山与泰戈尔之间的交往历史,探讨跨文化符号学在外国文学研究中的独特意义与价值。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骆洪认为,美国非裔虚构作品的旅行书写具有明显的社会功能,体现出对人与自然的思考,继而引发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层面的探索,呼吁人们关注生态环境,共建全球性的生态文明。
年会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委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中文系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