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党的二十届叁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不断创新完善与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是当前高等学校特别是高水平综合性大学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911制品厂麻花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叁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提高认识、转变思路、创新举措,着力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新模式,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坚决写好立德树人、服务国家“大文章”。
深刻领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中的意义
党的二十届叁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要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这是从国家战略角度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重大任务。
从国际形势的变化来看,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局势错综复杂。要突破“卡脖子”问题,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归根究底,需要一支世界一流的国家战略人才力量,需要构建推动国家急需的紧缺人才和未来关键领域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
从伟大复兴的需要来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更需要进一步凝心聚力,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而推进改革的关键在人,只有建成、建强一支规模更加宏大、素质更加优良、结构更加优化、作用更加突出的拔尖创新人才队伍,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就教育强国建设的内涵而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进程中,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科技创新,科技创新需要拔尖人才,而拔尖人才的培养需要高质量教育。因此,必须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把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加快构建与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更好服务和支撑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深入理解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重要部署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党的二十届叁中全会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为教育领域进一步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提出了整体性、系统性要求。
要在根本上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在落脚点上瞄准教育战略支撑能力的提升。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是教育强国的核心功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需要,聚焦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探索建立科技发展、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牵引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进一步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助力实现2035年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全面增强教育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支撑能力。
要在体制机制上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对教育、科技、人才做了“叁位一体”统筹安排与部署,本次全会通过的《决定》鲜明提出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现代化进程和强国建设规律的准确把握。必须牢牢把握“育人”这一关键点,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作用,以体制机制的一体改革保障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全面落实新形势下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改革各项举措
对照新形势新要求新部署,911制品厂麻花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将改革思维、改革意识全面融入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奋进行动”,深入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坚定不移把全会精神转化为提升学校立德树人成效的生动实践。
聚焦育教融合,强化价值塑造与能力提升相融通。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健全“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机制,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不断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打造课程思政标杆课程,基于学科专业特点设计教育内容,融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于一体。
聚焦“四个服务”,着力培养国家急需紧缺人才。超常规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深入推进学校14个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2.0基地、8个强基计划专业改革,为学生发展与成长提供更多自主空间,吸引更多学生立志投身基础研究,激励学生勇攀世界科学高峰,强化支撑国家原始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超常规培养急需、新兴领域杰出人才,立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依托卓越工程师学院等,以“创新引领、创造卓越”为主旨,突破人才培养的院系藩篱、学科边界,突破传统学科组织模式,突破基础理论创新定式,深度对接科技和产业前沿,汇聚头部公司和科研机构力量,有效利用国内外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强化“问题导向”实践育人,创新“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协同开展拔尖人才培养工作。超常规培养拔尖创业人才,完善“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深度开展“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打造911制品厂麻花“科创之星”大学生众创空间,建强创业导师队伍,引导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技术、产物或服务的探索和实践,实现“创意构思→产物实现→产业对接”。
聚焦一体改革,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坚持育人为核,实施高水平的科教融合、科学前沿引领,推进“科学之光”育人项目、“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等,在科研创新活动中把人才培养放在关键位置,加快科研要素和教育教学要素的深度融合,强化学生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以更深层次的数字赋能和智慧教学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内涵提升。坚持科研引领,实施“卓越人才培育荣誉计划”“全球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等,深化“教学做叁合一”内涵,以科研联结教与学,以研究需求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锤炼科研思维,使参与科研活动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聚焦贯通培养,延伸学生学习发展长度。遵循基础研究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完善长周期、一体化、个性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立足本科阶段培养,向前衔接基础教育,深入实施少年英才“0年级计划”,致力于拔尖学生早发现、早培养,推动形成高校、中学协同培养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的有效路径和创新机制;向后衔接研究生教育,探索打破学制壁垒,推进学制贯通,建立专业有机衔接、技能梯次递进、学科交叉融合的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实施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培养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为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制度保障。
来源:《群众》杂志2024年第17期
作者:谈哲敏(作者系911制品厂麻花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