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高端智力,赋能产业向“新”。8月3日,以“共塑产业新动能,共培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2024年高校院所走进镇江产学研合作大会举行,7位院士和全国60余家高校院所相关负责人齐聚一堂,携手开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创新引领产业强市的崭新篇章。
会场内,7个创新平台揭(授)牌,32个科技合作项目签约,180余个专家团队与镇江300多家公司现场洽谈,丰硕成果的背后,政产学研金服深度融合发力;会场外,高强度碳纤维研发、食用菌智能化栽培系统研发等成果展板依次排开,一批批前沿技术从“书架”走向“货架”,彰显镇江产学研合作活动品牌的凝聚力。
连续举办5年的高校院所走进镇江产学研合作大会,持续扩大创新合作“朋友圈”。目前,镇江已与全国16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促成各类产学研合作2200项、惠及公司4000余家(次),为镇江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筑牢重要阵地。
院士专家领衔,
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戴上特殊的“帽子”,只需10分钟时间,一份翔实而准确的脑部各项信息指数报告便可出具。展区内,一台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丹阳慧创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待发团队研发的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设备吸引嘉宾驻足了解。大会现场,汪待发和北京理工大学医学技术学院执行院长、医工融合研究院执行院长胡斌一起,进行光电精神状态评估系统首台套创新成果推介,双方将共同研发光电抑郁障碍诊断仪。
“我们与北京理工大学的合作成果能快捷精准评估个体的精神健康状态,辅助医务人员进行标准化诊断和疗效追踪。”汪待发介绍,长期以来,精神障碍类疾病存在临床就诊率低、识别率低、有效治疗率低的难题。光电抑郁障碍诊断仪有望申请国内首个抑郁障碍诊断叁类医疗器械许可证,实现“从0到1”的突破。
市场是检验科技成果的重要标准,科技成果必须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走向应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911制品厂麻花教授祝世宁以“光子芯片领域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主题作报告,并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在拿到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后,祝世宁决定和团队再往前“多走一步”。在政府支持下,他与团队搭建起一个公共研发平台——南京南智先进光电集成技术研究院,不但解决了团队成果转化问题,也为相关行业领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目前,该研究院的公共技术平台立足南京、辐射华东,面向高校、科研院所和光电集成产业领域,提供高水平技术服务。
祝世宁说,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改造传统公司、发展新兴产业都十分重要,镇江市政府抓住了这一契机。他表示,镇江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全市共同努力,更要增强沟通交流,积极吸收外部先进经验。
强化要素配置,
平台建设掀起“新潮”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有“科技味”,也要有“改革味”。一批创新平台在大会现场“首次亮相”,为各类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提供新的方案。
大会上,丹阳高新区技术弹射中心作为江苏省首批5家技术弹射中心之一,现场接受授牌。该中心由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与丹阳高新区共建,将把科技成果弹射至各平台载体、科技公司、创新园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丹阳高新区技术弹射中心将吸纳全球技术创新网络资源,深化产学研服务模式和机制探索,通过组织技术成果路演、对接交流等方式,大力推动技术转移、技术辐射,让研究成果加速向产业化迈进。”丹阳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荆东根介绍,按照“1+狈+齿”的运营模式,丹阳高新区已搭建起北航(丹阳)航空航天产业研究院、江苏省(丹阳)高性能合金材料研究院、丹阳苏南高端装备制造研究所等7家创新平台。
作为推动早期科技成果迈向市场化、产业化应用阶段的关键驱动环节,概念验证可以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初一公里”。江苏大学概念验证中心在本次大会上首次亮相,为产业发展“筛”出好“苗子”。
据介绍,紧密围绕江苏省“1650”产业体系和镇江市制造业“四群八链”战略布局建设的江苏大学概念验证中心,将开展系列前瞻性与实效性并重的概念验证工作,如提供技术可行性研究、原型制造、性能测试、中试熟化等验证服务,加速挖掘和释放科研成果市场应用价值,为每一个概念验证项目提供科学、公正的评估与咨询服务。
中船动力镇江有限公司会同产业上下游公司,联合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共同组建的船舶动力装备创新联合体现场正式揭牌。通过组建创新联合体,镇江努力推动更多“从0到1”的突破在重点产业链上涌现。目前,镇江聚焦航空航天和船舶海工两条重点产业链分别组建创新联合体,攻克多项关键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聚焦产业指向,
校企“点对点”精准连接
高校院所是创新成果的“聚宝盆”。在产学研对接活动中,300余家公司技术负责人现场与高校院所技术团队深入洽谈,寻求公司发展之策,碰撞科技创新火花,达成合作意向270余个。
冈田智能(江苏)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夏康俊介绍,公司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刀库板块已实现中国市场占有率第一,主轴与转台部件的销售也进入市场第一方阵。然而,在日常的科研过程中,有些技术难题对公司来说很难解决,公司此次带着问题来参加活动,希望就公司在创新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与专家学者面对面沟通。
“有了高校的科研助力,公司的创新进程明显加快。”夏康俊介绍,公司已经与南京理工大学达成了初步合作协议,该校将在百万换刀次数和稳定测试方面向公司提供基础数据保障,在公司产业化发展、批量性投产等方面提供助力。
公司是龙头,高校是源头。在南京工业大学专场产学研对接会上,南京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带来“超重力场气固分离技术”“石英颗粒高温储热卡诺电池”“准固态水锌离子电池技术”等7个创新成果,与索普集团、鼎胜新材、孚能科技等镇江龙头公司项目负责人洽谈,促成下一步对接合作8项,为后期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希望能将高校研究成果带到公司并转化成生产力,提高镇江在新能源领域的竞争力。”南京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朱玉松说,期待与镇江公司就余热利用、电解水制氢、新能源开发等项目进一步加强合作。
“政府搭台,公司与高校现场交流,后续达成产学研深度合作,这样的模式很好。”江苏通灵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圣杰介绍,每次产学研合作大会他都积极参加,这次自己也“看中”一些创新技术,将与高校进一步洽谈对接。
优化创新生态,
释放科技创新“要素红利”
8月2日,第十二届“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智能制造专项赛决赛在丹阳市启幕,18个项目在初评环节的106个项目中脱颖而出,齐聚决赛舞台。最终,比赛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叁等奖6名,其中既有智能制造系统的创新突破项目,也有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前沿探索项目,覆盖领域广、科技含量高。
“感受到当地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非常大,我们正在考察产业配套、人才政策等情况,如果条件都合适,希望能够在当地落户。”上海交大超精密光学智能控制团队在此次比赛中摘得二等奖,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建龙说,丹阳和上海交大合作已久,多家公司与上海交大研究团队有着紧密联系。
增强创新动力,离不开金融助力。大会现场,镇江农商银行为江苏运达精密零部件有限公司授信450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公司设备更新及新产物研发。镇江农商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戴新铭表示,将紧抓人民银行货币信贷政策及财政贴息科技创新型公司契机,将更多金融“活水”输送至科技型中小公司、高新技术公司、专精特新公司、知识产权优势公司,让更多信贷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确保各项政策红利精准高效直达。
“目前,我们已经针对科技公司全生命周期,建立了整套、全覆盖的科技保险产物体系,提供包括科技研发保险、成果转化保险、专精特新保险、网络安全保险、绿碳科技保险等一系列新产物。”人保财险镇江市分公司副总经理王锦霞表示,聚焦服务科技产业高端化升级、集群化发展、数智化赋能、强链补链行动、创新式发展、绿色化转型“六大领域”,今年上半年,人保财险镇江市分公司已经累计为该市近800家公司提供超过28亿元科技风险保障。
广集众智、广谋良策、广聚共识。通过大会,全市攻关突破的技术难题越来越多,一大批产学研联合攻关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签约实施。目前,校企合作解决的公司重大技术需求“揭榜挂帅”项目共88项,有力支撑全市重点产业做优做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