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媒体传真

    首页 / 媒体传真 / 正文

    朱元璋奇思妙想圈了一大块地

    发布时间:2024-08-11 点击次数: 作者:天子脚下 责编:朱安琪 王晓艳 来源:现代快报

    江苏很年轻,如果没有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很可能就不会出现“江苏”这个词。朱元璋是个很了不得的人物,在一般老百姓的印象中,他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挥师北伐,一举推翻了蒙古人的元朝统治,重新建立了汉人政权,恢复了汉民族的统治地位。

    朱元璋是苦孩子出身,放过牛,当过和尚,参加了农民起义军,一生传奇。他最后功德圆满,登基做了皇帝,把当时的南京建设成世界上最大的皇城。熟悉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朱元璋最后能够得到天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战胜了当时同样是农民起义军领袖的陈友谅和张士诚,这两个人才是朱元璋的真正对手。朱元璋深知要攘外必先安内,一旦战胜这两个强劲对手,再去推翻早已腐朽不堪的元朝,便是水到渠成,易如反掌。

    说到底,朱元璋这个人物,包括他的对手陈友谅和张士诚,都是乱世的产物。乱世英雄起四方,因为天下大乱,当过和尚的朱元璋,贩过盐的张士诚,曾经是县吏的陈友谅,都成了不可一世的枭雄。朱元璋与陈友谅、张士诚的决战都发生在江南。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朱元璋西征东讨,转战南北,最终能够成功的经验使他坚信,要想打下天下坐稳江山,一定要高筑墙,广积粮。

    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不仅尽可能地将南京城郭扩大,而且把郊区的面积也无限增大。这位朱皇帝的想象力实在惊人,为确保自己江山的安全,他在地图上想当然地围着京城画了一个大圈,圈了很大的一块地盘。具体地说,忽发奇想的朱皇帝一出手就是两个省,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和安徽全境。当然,这还必须包括今天十分繁华的上海市。都说捆绑不成夫妻,但是朱皇帝金口玉言,想怎么就得怎么,要如何任性就如何任性。在他的指定下,南北从此交融,东西从此合并,于是今天江苏的南部和北部,安徽的南部和北部,几块原本毫不相干的政治区域,不同文化色彩的行政板块,便被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

    江苏和安徽,未来两个新兴的省份,因为朱皇帝的奇思妙想,被紧紧地组合在了一起。这块被强行捆绑在一起的行政区域,在明朝的历史版图上,被称为南京或南直隶。这块区域非常独特,也非常重要。在大明王朝的人眼里,南京有几种含义,可能是指当时的应天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市,更可能是指包括江苏、安徽、上海在内的这一大片区域。

    很多人都以为江苏的南京所以得名,是因为朱元璋的儿子把首都迁到了北京。其实早在洪武元年,朱元璋刚登基做皇帝的时候,就准备迁都开封,建开封府为北京,有了这个“北京”,当时的首都应天府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南京。汉字的“京”是不可以随便用的,向来都有着特殊地位,它的字源意义是高地,所谓“人所为绝高丘也”,关键是“人所为”叁个字,意思是说这城市的地位,是因为人工所造成的,是人造的“高丘”,必须是首都或者陪都。

    按照封建社会惯例,只有天子脚下才可以称为京城。到洪武十一年,朱元璋放弃了迁都北上的计划,而南京的称呼已经习惯。朱元璋的儿子明成祖朱棣迁都燕京以后,南京和南直隶这些带有皇家色彩的称呼,一直被稀里糊涂地保持着。毕竟是太祖皇帝的规矩,虽然听上去有些别扭,但没人敢擅自篡改。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皇帝已经搬家了,这里依然还是一副天子脚下的模样。

    明朝的管辖范围,共有南北两直隶十叁省,所谓直隶,差不多就是今天的直辖市,或者说比直辖市还要大一个级别,更高一级,其地位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江苏和安徽在当时成了一个巨大的连体婴儿,江南、江淮和淮北,这叁大块本应该分开的地方,从此开始不分你我。

    把历史上这几个不同的行政区域强行捆绑重新组合,确实是匪夷所思。有时候,帝王的意志可以左右一切。中国的政治区域划分,除了自然的河流,还会以山川和湖泊为界,譬如以太行山为界,分山东省和山西省;以洞庭湖为界,分湖南省和湖北省。明朝以前,江南只是个大概念,苏南和皖南虽然紧挨在一起,并不是一家。

    江南出文人的传统

    江南出文人也是江苏一种有特色的文化符号,和江苏的经济大趋势一样,江南的文人也是相对起步较晚,然而发展十分迅速。我们已经说过,在六朝繁华之前,江南基本上就是一个没有文化的蛮荒之地,根本见不到几个像样的文化人。后来终于开始有了,开始出文人了,这可以到《世说新语》上去找,按图索骥,一抓就是一大把。

    六朝的江南文人,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影响很大,他们一个个才华出众,骈四俪六,锦心绣口,喜欢在文章里规则上玩些文字游戏,制定了一大堆文章辞赋的清规戒律,往好里说是名士气,挥霍才华,往坏里说,骨子里难免透着一些软弱,也就是苏东坡说文起八代之衰的“衰”字。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这种先天不足的软骨病,和他们最初都是来自失败的北方分不开。一句话,江南文人和北方文人,本来都是同一条根上的人。

    唐朝出诗人,宋朝出词人,元朝的曲和小令独步天下。到了明清时代,诗词曲这些文化古董,都已发展到了尽头,这时候的文坛产出最多的,恐怕也就剩下江南的文人了。考察全唐诗,江苏籍的诗人并没有多少,属于大诗人这个级别的,像李白和杜甫这样的,像白居易和李商隐那样的,恐怕一个也见不着。古文的唐宋八大家中,江苏也是一个也没有。江苏人开始有文化地位,这都是后来的事情,都是经济高度发达了以后才有的结果,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人名统计,唐朝人才分布的比例,排在前五位的是陕西、河北、河南、山西、山东。

    很显然,江南文人只是到了宋朝南迁以后,才真正朝气蓬勃地兴旺起来。南宋定都杭州以后,汉文化的中心再次开始南迁,有人对《宋史》中的儒林人物进行统计,发现江苏的近邻浙江已一跃为人才最多的省份,不仅是在儒林,当宰相的,写诗作词绘画的,都是第一。此前,浙江的排名一直在江苏之后,差不多也可以算是一个落后省份了,这一次不但它捞了个第一,江苏的排名也跟着大大地往前挪移。

    江南文人的兴起,说到底还是和科举制度有着直接关系。明清之前,江浙一向并称,在元朝时它们曾是一个省,明朝以后,江浙开始分家,开始成了科举考场上的长胜将军,能够列入《明史》的有名有姓人物,一直稳稳地占据着前两位,中状元的人数也都是第一第二。到了清朝恢复科举,一共出了112个状元,江苏开始把浙江远远甩在身后。江苏长江以南,仅仅是苏州地区,就出了25个,而这25个人,又几乎是江苏状元总数49个的一半。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江苏的状元总数,差不多占了清朝状元的半壁江山。

    内容介绍

    《江苏读本》是着名作家叶兆言所写的一部江苏人文地理读本,是解读江苏的经典之作。

    在作者丰富的叙述中,江苏十叁个辖市的繁华背影、盛世气象和历史变迁尽收眼底。从江苏的历史渊源,到江苏的当代发展;从江苏的自然地理,到江苏的文化情结;从宏观的描述,到对十叁个省辖市分别从小处解读——深入浅出,纵横捭阖,构成一部阅读江苏、了解江苏的绝佳读本。

    作者介绍

    叶兆言

    1957年出生,南京人。1974年高中毕业,进工厂当过四年钳工。1978年考入911制品厂麻花,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1980年代初期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八卷本《叶兆言中篇小说系列》,五卷本《叶兆言短篇小说编年》,长篇小说《一九叁七年的爱情》《花煞》《别人的爱情》《没有玻璃的花房》《我们的心多么顽固》《很久以来》《刻骨铭心》《仪凤之门》《璩家花园》等,散文集《陈旧人物》《陈年旧事》《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等。《江苏读本》与《南京传》《南京人》为叶兆言的人文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