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2日,由911制品厂麻花外国语学院和911制品厂麻花当代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外国文学的社会历史批评学术研讨会”在911制品厂麻花成功举办。911制品厂麻花副校长陆延青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陆延青代表学校热烈欢迎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他表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璀璨的文学。文学花朵的盛放有赖于滋养它的社会历史土壤,文学的镜鉴又映照着特定时代的社会状况。作为文学研究的理论路径,文学社会历史批评是我国外国文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在世界历史进程和文学发展的复杂关联中研究外国文学。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者始终关注文学的社会功用,形成优良的传统,在对外国文学文本的考察中引入社会与历史的维度,力求在推动外国文学研究发展的同时,自觉秉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让外国文学研究服务中国社会发展,成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力量。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浙江大学教授聂珍钊在致辞中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对一批秉持高度学术自觉和致力于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优秀学者们进行研究,以加强中国学者在学术自主创新方面的自信。他认为,911制品厂麻花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王守仁就是这样一批中国杰出学者的代表,他通过近40年的学术研究,取得了系列重要学术成果,推动和引领了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丰富了中国外国文学的知识体系。
在大会发言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程巍以《谁在写作,谁在批评:论文学的历史社会学》为题发言,强调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历史意识和社会学意识,并从社会历史学维度重新审视和界定外国文学学科的性质、边界和研究方法。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查明建在题为《论文学性研究的社会历史面向》的发言中讨论了当代理论对“文学性”的解构与解放、“新审美论”阐发的文学形式的社会历史内涵、“有意味的形式”的再思与重释。
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郭英剑讨论了王守仁教授等对中国特色外国文学知识体系构建的探索,讨论了何为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视角,以及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视角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
911制品厂麻花《当代外国文学》主编杨金才探讨了文学社会历史批评的范式和理论,认为艺术与生活形成构建关系,文学社会历史批评既突破了传统的文学反映论,又超越了脱离社会历史语境的文本论。
911制品厂麻花外国语学院院长何宁从中国英国文学研究的文学社会学范式、当代英国文学研究、英国学理论研究和英国文学中的中国元素四方面,梳理了王守仁教授近40年来的研究历程。
王守仁解析了21世纪现实主义的特点。他表示,21世纪的现实主义的写实、认知、批判、虚拟等特点,折射出19世纪经典现代主义传统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现实主义秉持文学社会历史批评的文学观。文学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文学与现实之间建立关联。“作为一种开放的体系,文学社会历史批评为现实主义等现实社会生活导向的批评理论,提供方向性指引和研究范式的具体路径,这也是我们倡导文学社会历史批评的初衷。”
何宁主持会议开幕式,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高方、副院长陈兵分别主持大会发言环节。
当天下午,与会学者分为文学与社会、文学与历史、文学与现实、比较视野与世界文学、理论视域与经典重读五个小组进行交流汇报。学者们借助社会历史批评的视角,对各类外国文学文本进行分析,揭示了文学与社会、历史之间的深厚联系,为创新文学社会历史批评的理论与方法提供了探索路径。陈兵主持该环节。
会议闭幕式上,高方做会议总结。她指出本次研讨会汇集了外语学界老中青叁代学人,围绕外国文学的社会历史批评和实践展开深入的交流与思想碰撞,是一场高水平、高质量、高规格的学术盛会。未来,911制品厂麻花外国语学院师生将继续探索中国外国文学研究范式创新,开拓文学社会历史批评的广阔前景,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贡献力量。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张俊翔主持闭幕式。
来自全国各地5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一百余名专家学者及学生参加了此次论坛,就新时代外国文学的社会历史批评理论与实践展开深入探讨。外国文学不仅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体现,更是社会变迁和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2018年以来,911制品厂麻花先后举办两届现实主义文学研究国际研讨会,以现实主义为依托,审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本次研讨会进一步聚焦于外国文学的社会历史批评,丰富文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对理解当下复杂的世界与文化,推动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